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人民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2016-05-14李晓燕常有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时期素养

李晓燕 常有智

内容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发展的方向性体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上。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教师发展的矢量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对教师的这种复合性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 人民教师 素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发展的方向性体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上。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教师发展的矢量特征就是要反映时代对教师的这种复合性要求。如何在发展中体现复合性与专业性,是至关重要的。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下: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

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实现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在教学中的体现之一就是能够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教材的内容编排受到教育专家儿童观、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尽管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它被不同的教师用来教育各具特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把教材和教科书当作资源和工具,利用它们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服务,而不是将教授教材知识作为目的。他们会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他们在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把握学科的价值定位和学科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或把教材内容重新组织成逻辑链,或灵活选择、运用更能体现学科价值的知识内容,或用独特的视角、深邃的眼光重新诠释教材内容的意义,进而实现教材逻辑性与学生心理性的结合与统一。

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创造性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和反思。传统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使本应该充满新鲜活力和智慧挑战的课堂成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车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涌现新的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教师探索创造的空间,也无法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新课程改革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再依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模式,而需要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验证和修改;不再只是做一个被动的教育理论的执行者和消费者,而应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创造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研究、作出判断的过程。以研究的意识对待教学能使教师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宽容的心态,而不是自闭于僵化的教学模式或固有的教学答案。教师以一种与学生共同发现真知的态度来对待教学,从而使教学不再是一个目的和旅程都预定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惊喜和意外收获的探险活动,这既是一个激发教师创造性智慧的过程,也是形成教师创造性智慧的过程。

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教育发展,德育先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里特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自律能力。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四.敏锐的时代意识

要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位置,要转变观念,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踏实做事,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树立起“学生发展无小事”的思想。正确引导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教师还应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复合的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在学习型组织中去学习、实践、反思、创新,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猜你喜欢

新时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