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6-05-14徐瑾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课堂

徐瑾

【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时期,高校教师面临着职业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教师应从自身入手,变革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从而解决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生力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将高等教育划分为“英才”(Elite)、“大众”(Mass)、“普及”(Universal)三个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理论是在数量标准上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判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1】。

2011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快速转型,并向着普及化的方向迈进。

然而,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 教师的职业道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在学风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一些基础课程的考试中,50%以内的及格率成了正常现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出勤率在50%以内也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面对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将之归结为生源质量下降,认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变得不可教,有些在精英教育阶段可以说是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发出了迷茫的叹息:“我认真地备课,认真地讲课,认真地批改作业,认真地给学生答疑,还兢兢业业地主动给学生补课,教学工作非常地负责任,但学生的及格率仍然不能够达到50%,我尽了我应尽的义务,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结果?面对现状,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不是一个教师的能力所能达到的了。”不少敬业的高等院校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严格考试成绩的评定,但却受到了学生的抵制,很多学生在高校实行的学生评教中给这些教师打低分。可以说,许多高校教师面对生源的变化手足无措,甚至有的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多年来高校形成的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变得不再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

适应时代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造就一支主动迎接挑战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作为一个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公民,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自身极其特殊的道德体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粗略地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中“德”受到严峻挑战

教师的德主要是指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其要求:一是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即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二是仁爱之心, 容人之量。教师需要以宽以待人,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接受和容纳学生。三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师需要行为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在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上开始滋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促使高等教育出现了较浓厚的功利主义取向, 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不和谐现象:一是教师自身职业价值取向的偏离;当下教师职业被看作是赚钱与谋生的手段。有些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忍不了清贫,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 市场竞争”,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自离职离岗,追求个人利益。二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取向的变化;实用知识、专业技能、各类证书等的获得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相比之下,基础理论知识与传统人文学科受到师生的冷遇,这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三是与高等院校考核与评价机制相关,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基金项目、获奖成果、论文发表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的考核,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的“镀金”,而荒废了内在的修炼。

(二)教师职业道德中的“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师的能包含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应能熟练驾驭所教授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具有将自己精通的学科专业知识顺畅地教授给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教学的“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等教育实现转型后,高等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已经落后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的教师依然以旧的观念与内容来要求学生,用老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传授知识,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不相适应,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会趋向紧张,甚至出现师生对立的局面。另一方面,科研的“能”;科研在现代大学备受重视,许多教师热衷于科研,但有的教师在搞科研时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态度不严谨,通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进行学术造假,种种的学术腐败行为玷污了高校这个神圣的殿堂。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勤”产生了偏移

教师的勤主要反映教师的敬业精神,要求教师能够忠诚于教育事业,能够将自己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甘于奉献。

教师职业自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赋予她各种崇高的职业道德,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比如“甘为人梯”、“无欲无求”、“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奉献精神,诸如此类的精神对教师职业的全心全意付出与不求回报给予了历史性的定格,为教师树起了一块不可撼动的精神丰碑。然而,时至今日,有些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淡漠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他们既为理想而活,也为着现实生存的物质需要以及常人所拥有的人伦之乐、健康身体而活。因此,刻意拔高的师德形象与过高过严的师德要求,不但不能在广大教师的心中产生共鸣,反而因损及教师的人权、人性而被削弱。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出现的问题, 应从高校实际出发, 考虑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特点, 应该从教育观念的变革入手, 以专业知识转型为内容, 以教学技能提升为载体,切实解决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塑造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队伍。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如果说精英教育在本质上是特权教育,目的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意识”(接班人),入学要求看出身地位,培养模式上强调统一规格, 毕业就业上是分配工作(官员或候补官员,干部指标)的话,那么大众教育、普及教育从本质上讲就应该是一种资格和义务,应提供普遍的高质量的教育,分别以学生本人的表现和成绩、学生本人的意愿为入学要求,培养模式提倡个性发展等等【1】。可以说,大众化及普及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 面对高等教育的这种变化, 高校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如何应对和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呢?

第一,高校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极为迅速的信息时代,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持性教学,能一份教案(或讲义)十几年不变,教授的知识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范围,教学思想一直因袭应试教育的一套模式,课堂教学只是围绕期末考什么来教,不学新的知识,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长期以往,不仅学生不会再爱上如此的课堂,教师也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适应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需要,向大师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学生学习,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性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索新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变化,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第二,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宗旨就是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发展人的功能。可以说,学生是师德建设利益主体和终极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关注人、发展人。

(二)专业知识的转型

卢梭有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2】高校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学习锻炼,提高知识涵养。

第一,在理论学习方面,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综合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要求,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要具有立体多维的综合观【3】,必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现代教师知识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舍其一都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片面性与狭隘性。比如文科教师要有起码的科学素养,理工类教师要有必要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

第二,在实践锻炼方面,从学生兴趣出发,注重专业知识的实用性。高校教师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入工厂,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为切入点,把专业知识与学生的需求及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 “以就业为导向、 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

在大学的课堂上,很多教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是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别人的教学方式,单调的讲授式教学使得大学课堂成为一个缺乏批判性、缺乏灵气、缺乏创造性的“文化孤岛”。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高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首先,改革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方式,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讨论、学生作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可以推行“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会做、敢说,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涌动的园地。

其次,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计算机、视听、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课程更具多样化、综合化、软件化、积木化和模块化。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促进集体与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的结合。

再次,提升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方面。大学课堂上,点名是教师对课堂秩序管理的常用技术。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强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权力的保障。但是,仅仅依靠分数来控制学生是无法避免“隐性逃课”的。当然,具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关键还在于用知识吸引学生,用人格感染学生,用教学艺术征服学生;而且高校教师还要注重运用一定的技术、技巧,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经验,在反思性实践中,养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有变革就有阵痛,就有种种的不适应发生,我们相信,只要高校教师能够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之魂【4】,高校的课堂就能成为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快乐之家。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谢作栩,校.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17.

[2]黄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03

(21):48.

[3]韩伟.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师观念的转变[J].现代情报,2006(9):189-190.

[4]周济.爱与责任——师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