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背景下历史教学中材料的选择

2016-05-14伍小华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材料

伍小华

【摘要】新课标下中学历史高考的重大变化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察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备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史料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史料理解和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史料教学,充分利用史料,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下高考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中引用史料组织教学,“对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大有裨益。”下面就结合人教版必修模块课例谈谈笔者怎样精选史料,以期抛砖引玉。

一、怎样选择史料

1、选择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

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鱼龙混杂、真伪相间,选择、运用史料时应注意其真实性,这是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首要原则,不然无法确保“论从史出”的科学性。因此我们选择的史料必须是反映真实的历史,或至少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文字史料引用尽可能来自原典;裁剪的史料要忠于原文的含义;引用的史料必须要有落款,切忌把野史、信史甚至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史料给学生分析、思考,慎用文艺性材料,以免误导。

2、选择的史料必须是典型的

中国史料浩如烟海,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在课堂上搞史料轰炸,所以,选取史料应根据课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以增强针对性。

案例: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材中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组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3、选择的史料要有前沿性

随着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史料也不断涌现,其中的许多史料与

一般结论是有矛盾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尽量地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去获取最新的史料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把其中可信的已成定局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就高考而言,命题者热衷于把经典专业权威的学术研究著作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因此在课堂上多选择一些新史料教学,既可以落实课标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

二、收集史料的主要方法

1、充分运用教科书中已有的史料。

新课程教材在结构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增加了“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等版块,里面涉及相关的史料十分丰富,这些史料往往围绕着教学重点,和正文相互补充和印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证据与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历史体验、提升历史认识。

如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言:1855年,日本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虾夷,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可见,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这段材料对把握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一个很好的资料支撑,与其直接把结论给学生死记硬背不如让学生根据材料自我思考,效果更好。

2、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查找史料。

史料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托和媒介,命题者热衷于把经典专业权威的学术研究著作转换成为高考试题。因此平时有意识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史料引用比较多的著作,从中搜集我所需要的史料。例如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美国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观察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从整体史构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文明史构建的《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等。

3、从高考试题中攫取史料。

在高考试题中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新史料,命题专家希望以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些试卷中出现的史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一课时,无疑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笔者引用了以下题目:

高中历史课本(人民版)提到:“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个历史结论可以用几则不同指向的史料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加以说明或论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结论产生多面的认识、理解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的观察可能发生的变化。

4、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等,这些杂志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的研究史料、运用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材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最美材料人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