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
2016-05-14陆汉文
陆汉文
摘要:东部地区的典型案例表明,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市场效率与惠农利贫效益双赢。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奥妙在于市场,龙头企业和大户是打开奥妙的钥匙,政府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和大户找到产业繁荣与惠农之路。在此基础上,政府可根据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困难提供进一步的精准扶持措施。惟其如此,才能够找到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政府作用
一、导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不仅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相对较快的地区,也是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地区。东部地区特色农业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及产业扶贫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研究拟讨论两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特色农业如何实现市场效率,进而做大做强?二是特色农业如何保障脆弱农户的利益,进而惠农利贫?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含之义:在工业化深入推进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大背景下,特色农业如何能够保持活力,如何在要素市场形成竞争力,这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要害,也是农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特色农业惠农利贫是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义。从理论逻辑看,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并不必然惠农利贫。例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化有可能导致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大规模替代,进而出现农业产业化但普通农民也随之边缘化的现象,即农业产业化的益处主要为资本所占有。然而,从人口规模等现实条件看,我国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的过程必须同时也是惠农利贫的过程;否则,被农业排斥的农村人口将超出城镇化吸纳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及政治问题。
本研究选取产业链与利益相关者的交叉视角展开分析:(1)选取东部地区若干具有典型性的特色农业进行全产业链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对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环节进行考察,关注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经济收益在产业链条中的分配状况。讨论的关键环节包括农产品销售、农资供给与技术服务、土地利用、劳动组织、金融服务、政府作用等。(2)把利益相关者(如农户、企业、政府、中介等)分析作为产业链分析的基本方法。本研究假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状况和冲突、合作关系是影响产业做大做强及惠农利贫的关键。
本研究选择的典型案例包括:寿光蔬菜(山东省)、沭阳养殖(江苏省)、松阳茶业(浙江省)。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典型的解剖能够揭示出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和惠农利贫的规律,进而提出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东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典型模式及其关键环节
(一)寿光蔬菜
寿光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是中国蔬菜之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很高。现有蔬菜产业相关企业上千家,涉及育苗、肥料、农药、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本研究基于山东东方誉源现代农业集团、寿光市燎原果菜专业合作社(寿光市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三元朱村等处实地调研资料进行讨论。
1.销售与物流。寿光蔬菜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入市场,一是由蔬菜企业直供超市,二是通过集散市场进入批发、零售市场。企业、合作社、中间商、经纪人等在蔬菜销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寿光是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蔬菜集散地、蔬菜价格形成中心和蔬菜信息发布中心。与此相关,寿光蔬菜运输、装卸等物流环节和市场信息服务特别发达,蔬菜生产、销售非常有序。对于农户和企业来说,把产品按照合适的市场价格销售出去不存在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在全国市场上占据较重要位置的优势品种来说,生产者目前面临的市场风险并不大。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销售企业以标准化和品牌化为依托,以城市超市为主要销售渠道,销售市场和价格更加有保障。
2.农资供给与科技服务。寿光蔬菜的集群化特征明显,产业链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育种、肥料生产供给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均达到很高现代化水平,企业和合作社已经构建起生产资料标准化供给和技术服务的细密网络。因此,蔬菜生产者能够便捷、低成本获得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服务。
3.土地和劳动。寿光的土地流转具有一定规模:一是龙头企业为了做品牌,需要通过基地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程度和保障蔬菜品质,从而需要通过流转获取基地建设所需土地;二是一些大户为了增加规模效益流转了一部分土地。不过,由于大棚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农产品生产劳动标准化监督的难度较大,雇工经营面临监督考核困难等约束,因而土地不存在大规模流转的趋势。
大棚蔬菜以农户生产为基础,寿光发达的蔬菜集散运输条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这种生产模式的支撑。合作社能够在推进统一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统一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蔬菜品质和销售价格),企业和大户是创办合作社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和大户领办的合作社中,企业、大户与农户通常是互利共赢关系,合作社除组织统一供应生产资料和统一组织生产外,按等于或高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通常根据最终销售营利予以返还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常旨在获得有品质保障的蔬菜以便占领超市市场获取更高销售利润,农户则得到企业在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和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保障。相对而言,纯粹由小农户平等联合而组建的合作社很少见。与土地不存在大规模流转的趋势一样,劳动也不存在大规模组织化趋势。
4.金融服务和政府作用。发展到目前阶段,寿光蔬菜产业金融服务已经相当完善,企业或农户在融资方面都不存在大的困难,农业保险制度也逐步建立。
在寿光蔬菜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包括补贴支持大棚建设、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支持建设集散市场和物流体系、支持育种企业发展、举办蔬菜博览会等等。事实上,由于蔬菜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突出,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愈来愈大、效果越来越好,已经形成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共生互利的良好局面。
(二)沭阳养殖
苏北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好,本研究以沭阳县益客食品有限公司、宿迁立华牧业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讨论。
1.销售与农资供给、科技服务。畜禽养殖的销售环节由企业负责,多为直供下游企业。龙头企业为农户统一提供幼禽或幼畜,统一安排防疫,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指导圈舍建造,统一开展技术培训。
2.土地与劳动。因为保护耕地,养殖不能大量占用耕地,相关的土地流转较少。一般只有统一养殖基地建设涉及部分土地流转。
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全方位指导下,分担养殖的中间环节。育种、饲料和销售这两头均由企业负责。农户严格按企业标准生产,否则,产品就达不到企业收购标准。企业收购后按收购量在扣除幼苗、饲料、防疫成本后向农户返还收益。收购价一般略高于同期市场价格,也有公司直接按每只畜禽的品质固定给农户一定范围内的利润。例如,立华牧业回收成鹅时,按照鹅的重量、料肉比、成活率等指标每只鹅给农户4—7元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农户只承担养殖环节的风险(如疾病等)。总的来看,在规模化养殖中,农户逐渐发展成为外包企业生产环节部分工作的养殖工人,主要获取劳动收入。市场经营风险和收益则趋向于由企业完全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组织化程度实际上是非常高的。
3.金融服务和政府作用。农户通常需要向龙头企业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然后由企业免费提供畜禽幼苗和饲料、药品等。对于无力支付保证金的农户,企业有时提供担保帮助农户从银行贷款。一般均能享受政策性保险。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是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此外,政府也在养殖圈舍建造等环节直接给予农户以扶持。
(三)松阳茶叶
松阳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全县8万多人从事茶产业,发展茶园11万亩,良种率达93.6%,居全省第一,形成了“全县人口三分之一从事茶产业、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源于茶产业、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的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松阳县茶叶交易市场、茶青市场和茶叶企业、茶农的实地调查为依据进行讨论。
1.销售、物流与产品深加工。活跃便捷的茶叶、茶青交易是松阳茶叶做大做强最重要的因素。
普通茶农以出售茶青为主要获利方式。全县多个乡镇都建有独立的茶青交易市场,每天中午开始交易茶青;茶叶加工户或企业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茶青的也不少。农户一般是中午出售上午采摘的茶青,傍晚出售下午采摘的茶青。价格根据行情讨价还价确定,视品种和时间不同而不同,春茶中质量较好者可卖到数十元一斤。每亩茶园产出茶青的净收入平均可达6000元以上。
茶叶加工(由茶青经炒、烘焙或发酵等不同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茶叶)主要由小的个体加工户完成,也有少数相对较大的加工企业。一个普通加工户通常拥有2—3条小型且较简陋的生产线(依靠经验控制炒茶工艺等),他们在加工旺季的工作流程和时间大体为(以主产品绿茶为例):中午和下午在市场或田间地头收购茶青,傍晚以后开始炒茶制茶,第二天早上拿到茶叶交易市场出售,出售完后再去收购新一天的茶青。一个普通茶叶加工户年收入通常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价格好的年份收入则更高,有时一天就可以净赚10000余元。因为茶叶的特殊性(如个人经验对于评估茶青和茶叶的品质非常重要),看不出小型作坊式茶叶加工点有被大型工厂取代的趋势。正是大量小作坊和活跃的市场交易,使松阳茶青和时令茶叶能够卖出好价钱,这对于茶农是非常有利的。
松阳县茶叶交易市场是茶叶流入流出的集散地,也是巩固和维护茶产业良性发展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通过接收外界消费市场的信息,这一环节涉及更为广泛的利益群体,包括茶农、加工户、收购商等,这一环节能否顺畅运行关系到茶青的收购价格、加工户的利润、收购商收购的数量等,因此这里亦是信息的获取地,通过这个环节农户可以了解市场需求、获取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农户、加工企业以及销售商也通过这一环节的信息进行互动。
近些年,松阳县产业品牌建设和茶叶深加工、茶产业链延伸方面发展也较快。“松阳银猴”位列“浙江十大名茶”称号,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之列,品牌价值达10.5亿元。茶叶深加工、茶产业链延伸主要涉及茶提取物、含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以及茶文化、茶旅游等领域的开发和发展,主要产品有速溶茶粉、茶多酚片、茶宁片、茶爽等茶叶保健食品,以及茶乡骑行等衍生产品。
2.农资与科技服务。农药、化肥公司在各个村设立多个代销点,普通农户一般通过就近选择和价格比较在各个代销点自由购买;而加入合作社的成员由合作社统一购买,价格比散户单独购买略低。
新品种研发引进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农业科技发挥了重大作用。松阳县虽然茶叶历史悠久,但是以前以种植粗茶为主。21世纪初期,浙江省农业大学与科技厅经过多年的开发,研制高效益、高质量的白茶、龙井等绿茶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引进提高了松阳茶产业的效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示范基地为中心,科研机构与省科技厅开发的新品种、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喷灌设施由这里向周边茶园推广扩散,然后由林业局、专业合作社负责进一步的推广实施工作,对茶农茶园给予指导。
3.土地与劳动。在松阳,农户之间发生的土地流转情况少见。若有流转,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由于家庭从事茶叶加工,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和精力经营茶园;另一种是出外打工的收益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大面积土地流转方式是企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合同,租用集体土地。例如,松阳县青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与村委会签订20年土地合同,以每年15000元的价格征用集体土地500亩作为公司的茶园基地。松阳县雪峰云尖茶叶有限公司2009年与村委会签订20年合同,以每亩250元的租金租流转集体500亩地,作为公司的茶园基地。 松阳县茗春茶叶农机化生产合作社通过纳入110户茶农的2000多亩茶园组建茶园基地,所有权仍归个人所有,但由合作社统一管理。
普通茶农人均茶园面积仅0.6亩,家庭茶园平均面积也仅两亩左右,除了打理这些茶园之外,他们也会受雇于企业、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当茶叶包装工、小工或者采茶工增加家庭收入。除了本地农户之外,企业、合作社以及大户还需要从外地雇佣采茶工满足用工需求。雇工的高峰期在2月中旬至5月初,工资平均约为每天150元一天。大多数茶农未加入合作社。
4.金融服务和政府作用。松阳县农民人均收入近10000元,普通茶农基本不需要通过银行贷款购买生产资料。小型茶叶加工厂因为成本投入较低也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信贷的主要对象是一部分大型加工企业及销售企业。政府通过贴息贷款和机器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拓展销售业务。如松阳县青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标准化厂房建造过程中就获取了500万元的贴息贷款。
政府通过建立茶青、茶叶市场和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茶商大会”等活动,在做活茶产品市场和促进形成茶品牌、推广茶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服务则是政府发挥促进茶产业发展作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三、“顾此”不“失彼”:特色农业如何实现市场效益与惠农效果的双赢
(一)特色农业如何实现市场效益?
销售市场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核心。特别是对于鲜活农产品来说,如蔬菜、春茶、竹笋等,具有活跃的市场和便捷的物流非常重要。要把市场做起来,大户、经纪人、企业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换言之,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就必须首先支持大户、经纪人、企业的发展。究竟优先支持大户、经纪人还是企业,要视地方市场传统和产品属性而定。在市场兴起以后,做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基本方向。随着产业聚集发展,分工、专业化、规模化等会大大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延伸效益。
农户+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社、普通农户+大户在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实践中或者同一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用武之地。总体来说,产品标准化能够带来的附加值越大,龙头企业的作用就越大。对于难以标准化的农产品,大规模企业化生产相对于大户作坊式生产来说,不一定更具优势,因而不一定存在淘汰后者的趋势。农民组织化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产业特点决定组织化形式。农民组织化形式多种多样,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经纪人均可以在农民组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不能简单认为孰优孰劣。合作社是个好东西,但小农户平等组建的合作社发展起来并不容易,大户或企业领办的合作社发展潜力较大。此外,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农民的组织化,在一个有序和具有活力的交易市场下,小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并不必然等同于落后的组织化形态,松阳茶青和茶叶市场下的普通农户就是例子。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环节,特别是劳动质量难以标准化评估和监督的情况下,土地流转的规模有限,即不存在大规模工厂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合作社提供统一标准,生产环节由农户分散完成,是一条可行途径;标准化的基地则主要发挥示范和创造品牌的作用,不需要也不可能建设很大的基地。标准化和规模化是农用物资生产、供给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有力工具。公益性农业科技和市场化农业科技均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究竟采取哪一种发展途径要视发展阶段而定,在产业发展早期,主要靠公益性农业科技。但产业规模壮大后,市场化农业科技服务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对于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政府扶持的重点领域包括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市场体系建设、大户或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
(二)特色农业如何实现惠农利贫?
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是其惠农利贫的基础。要把做大做强摆在优先位置,产业做大做强了,能够通过涓滴效应等多种机制惠农利贫。特别是产业聚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创造很多创业、就业机会,惠农利贫效果特别明显。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具有惠农利贫的天然属性。特别是难以标准化评估劳动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农产品,更具有惠农利贫的特点。以惠农利贫为首要目标但效率低下的合作社发展起来很困难。龙头企业和大户领办的合作社发展空间较大并且通常做到了龙头企业、大户与普通农户的共赢。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相关各领域的补贴,是推进特色农业惠农利贫的重要保障。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政府促进特色农业惠农利贫的重点领域。对于前期投资较大的产业来说,政府直接补贴农户生产投入是促进该产业惠农利贫的有效举措。针对特定农产品的特殊属性,设计针对性政策,鼓励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动和扶持普通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特色农业大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至少生产的某一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因而具有惠农利贫的天然属性。在这个意义上,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本身就可视为扶贫措施(少数较少使用劳动的特色农业除外)。
东部地区特色农业典型案例表明,特色产业一旦发展起来,就能够形成集群效应,降低获得生产资料、科技服务的成本,提高市场可及性,拓展农业利润空间,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给包括贫困农户在内的普通农户开辟增收致富的通道。反观中西部贫困地区,农业投入不足,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经营投资回报少。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农业扶贫的主要困难。
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认为,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农业行业精准扶贫的前提,也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尽管产业化发展通常更多惠及大户、中高收入户,而非中低收入户、贫困户,但至少能够给后者带来增收脱贫的机会。大户和龙头企业在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揭示,若强调特色农业的产业化须优先保障贫困户受益(或受益更多),那么特色农业可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其结局是不仅不能实现贫困户优先受益,而且连受益的机会也创造不出来。换言之,对精准扶贫的追求须放在产业发展的后面,是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不能本末倒置。
(二)找准产业发展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环节
销售和市场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龙头环节。为了培育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特色农业,政府首先要在这个环节下功夫。基于尊重市场规律的原则,政府不能自己建市场、自己干预销售,而应该识别有活力的大户、企业并给予支持,让这些大户、企业去开创市场、拓展市场。
随着市场的繁荣,卷入该特色产业的农户及上下游市场主体增多,产业发展的新短板浮现出来,可能是金融服务或科技服务短缺,也可能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政府只需要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响应市场主体的需求,提供好相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可顺利促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县乡范围内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特色农业具备较好发展基础之后,市场为农户提供了发展机会,但贫困农户常常因为种种条件制约无法有效利用这种机会。这种情况下,政府可根据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困难提供针对性的精准扶持措施。
1.解决资金缺乏问题。面对产业发展机会时,缺乏购置基本生产资料的资金是贫困农户坐失良机的常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小额信贷提供金融支持,或通过支持企农合作将投资环节、劳动密集环节分别分割给企业与农户,是促进贫困农户有效利用产业发展机会的有效途径。
2.能力建设和科技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实践中,技能不足是导致贫困户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者阻碍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或者在贫困户参与后制约其获得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按照需要什么提供什么的原则,面向贫困户提供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服务和农业科技服务。
3.改善生产条件。在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中,贫困户的存在特别是贫困户集中而导致的贫困村的存在,除了扶贫对象家庭的原因,通常也与其所处村庄或所拥有土地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关。当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取得突出成效以后,因生产条件制约而难以摆脱贫困的那些农户就会非常清晰地浮现出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也会清晰地呈现出来,政府沿此方向即可开展基础设施领域的精准扶贫。
4.支持股份化合作。贫困农户以土地、财政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并获取资产性收入,在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实践中具有特别的价值。一方面,对于劳动力缺乏的贫困户来说,他们无法有效通过投入劳动分享特色农业发展的果实,资产收益扶贫是一条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即使贫困户可以获取特色产业劳动密集环节的收入,若缺乏分享资产收入的机会,他们在产业链中仍然处于低端位置,增收空间有限。因此,政府通过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市场、扶贫资源资产化等措施支持贫困户入股特色农业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社,使其获得资产性收入,是精准扶贫实践中值得大力探索的新领域。
5.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农业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面临灾害和市场两方面风险;另一方面,贫困户也具有脆弱性,抗风险能力差。两方面因素相交织,致使贫困户面临特色产业发展机会时,即使拥有可投入的资金,也常常因为惧怕投资风险而不敢投资、放弃投资。针对这种问题,政府应该通过支持开展农业保险为产业扶贫提供兜底保障。除了推广已经开展的一些农业灾害保险外,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在商业保险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时,政府要积极介入,通过保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特别是要优先支持扶贫产业相关保险产品的供给。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教授、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