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西药药理作用分析及中医疗效观察

2016-05-14刘华刘少波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刘华 刘少波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左心衰竭;温阳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疗法

近年来我科以自拟温阳益气活血汤结合西药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左心衰竭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治疗,其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我科2004年1月-2010年1月的住院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0~73岁,平均(57.1±6.2)岁;病程3~11天,平均(7±4)天;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13例,Ⅳ六份。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5岁,平均(55.6±7.1);病程4~12天,平均(8±4)天;心功能Ⅱ级13例,Ⅲ级12例,Ⅳ级5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AMI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1979)[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Killp1967年提出的分级标准[2]。

1.3 病例选择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年龄40~75岁,心功能在Ⅱ~Ⅳ级,血电解质无明显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者。排除非AMI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温阳益气活血汤方药组成:人参10g,生黄芪40g,桂枝15g,薤白15 g,丹参15 g,当归15 g,桃仁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10 g。心阴不足者加麦冬15 g,五味子15 g;心阳衰微较严重者加附子9 g,痰浊壅塞加瓜蒌15 g、法半夏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2次服。同时常规西药扩血管、强心利尿(硝酸酯、ACEI、速尿)治疗。2周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同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及体征、舌质、舌苔、脉象等;心功能情况,血压、心率(HR)、超声心动心搏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收缩末内径(LVEDs),短轴缩短率(FS);心电图、肝肾功能变化;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冠心病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显效;症状消失,心功能提高>Ⅰ级,超声心动LVEF>45%,左室舒张末内径回至10mm以上。有效:症状减轻,心功能提高>Ⅰ级,超声心动LVEF提高≥40%。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心功能无改善,超声心动LVEF无改变<40%。

3.1.2 心功能疗效评定标准;按照KiⅡP标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3.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见表2~3。

两组治疗2周后观察心衰症状均有进一步改善。心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LVEF、CO、FS、LVEDd、LVEDs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

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西药合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但症状得到改善,而且舌脉均有改善,如舌淡向舌红转变,脉象由沉细无力而数向和缓有力转变。

3.4 不良反应

检测各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尿、便、电解质、肝功、肾功未见发生异常变化。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相当于祖国医籍中所记述的胸痹、真心痛的范畴,AMI并发左心衰竭,属于泵衰竭,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喘证、脱证、心悸等范畴,其病因属于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瘀血饮邪为标,但主要病理改变为“阳气极虚所致”。中医辩证属心阳虚衰,水气射肺凌心。治法宜温阳益气活血通脉扶正。温通益气活血汤方中人参、生黄芪补气益气,桂枝温通心阳,心阳虚衰严重者加附子回阳救逆;丹参、当归、桃仁、活血补血,白术、茯苓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具有温阳利水、益气活血、温通心脉的作用,从而治疗泵衰竭。治疗后从病人全身情况看,舌、脉、症状、面色、食欲等都好于对照组,病人的自我感觉也明显好转,肢体转温,畏寒消失,面色出现红润,精神转佳,声清语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等,多数患者生命指症和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根据现代医学的理论,AMI合并左心衰(泵衰竭)早期或在24h之内不能用洋地黄制剂,因其可致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氧耗量,而且易发生中毒。因此加强中医治疗也是治疗此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4.

[2]张子彬,充血性心力衰竭(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7-60.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