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前的“说”
2016-05-14
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说”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能听、会读要求更高,是一种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传统作文教学重视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了“说”的能力培养,所谓“重目治,无视口耳之事”,这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利于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的,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说”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他们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不断丰富语言、词汇,启发他们表达自己独立的感受,发展口头语言。
1.利用插图,观察“说”。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兴奋剂。”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形象生动、有趣,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亲人》(人教版三上)一课,我们首先能从人物的衣着判断她们属于不同民族。我们从小姑娘的动作(在围裙上擦手),周围环境(满院子的床单、竹篓里的脸盆、棒槌和洗好的衣物等),可以想象出小姑娘刚好为老奶奶洗完衣物回来,由此,我们想到老奶奶一定是在表示感谢。按这个思路,自己安排一个合理的顺序,可把图意完整地说出来。一方面培养了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又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抓住情节,复述“说”。复说是学生们将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一种“说”的实际训练。例如阅读短文《小木船》,围绕小木船写了小作者和同学陈明的友谊形成——破裂——恢复的过程,他俩勇于认错,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课文结尾写到:“陈明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从那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虽然两人没能再见面,但友谊是长存的,课文没有展开叙述。但可以增设一个环节,扩展“我与陈明不见面而友谊依然在发展的情景”。我们可以进行扩展练习:(1)“我”寄给陈明一套航模邮票作为纪念;(2)“我”梦见陈明又搬回来了,我们俩用塑胶积木搭了一条好大的船;(3)二十年后,两人都成了造船专家,并用视频电话交流彼此的科研成果……一幅幅友谊的画卷展现出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3.填补空白,想象“说”。上面一例是扩展课文结尾,相当于“续写”故事。许多课文内容故意留有“空白”。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空白”,把自己想象的内容描述出来。如一教师上《草船借箭》(人教版国标本五下)时,看准了诸葛亮立军令状就是第一段内容的“聚焦点”,于是以其为填补“空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如果你是诸葛亮,你该怎样写军令状而且要使得周瑜满意?然后大家议一议,评一评,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演示理解,评价“说”。演示,就是运用动作、表情、示意,以配合解释、说明的辅助手段。如上海一教师教学《捞铁牛》(人教版四上)第三自然段时,做了一个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瓶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并且评议: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上升?铁块上升和铁牛能从沙中捞起,原因是什么?这样就训练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培养学生言之有序的能力。
二、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说”
语文是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课外几乎无处不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内训练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课内外结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交际训练,认真观察生活,经常练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把在课堂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应用于实践。
1.阅读交流会。小学作文应向社会中最实用、最活泼的口语开放,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生活,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采用交流会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阅读知识。例如“怎样读科技书”“谈谈诗歌的朗诵”“怎样写日记”“阅读过程中关于观察、想象的处理”“怎样写读书笔记”……这里我们可以请有关的学生来主持交流,时间一般不宜太长,内容上注意通俗、浅显,注意趣味性。
2.采访。采访活动对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分辨是非、学习先进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当“小记者”,利用节假日采访老农民、民间艺人、故事大王等,搜集民歌、民谣、传说、革命故事、改革中的新人新事、新风。采访时,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在认识能力和写作、言语表达能力上要有提高;采访过程中,“小记者”应施展出惊人的才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小主人。
3.小论坛。小论坛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教育对象,以理服人,可使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交流,论证各自的真理性,揭露对方的错误。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仅仅依靠教师区分事物是非的面貌,而就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普遍关心的问题,选定专题,从问题的两个侧面,有组织、有准备、有秩序地辩论,揭露出各种片面认识的缺陷,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学习。这种形式,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戏剧创作活动。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文字的再创作;或深入到学校各个角落,把同学们学习、课间活动、体育锻炼、文化生活编成戏剧,自己担任导演,让同学排演;或定期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满足。这样,兴趣促进了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说”
“说”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同时也是语言能力最明显的外在标志。小学生学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潜能是惊人的,只要教导有法,每个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会跃上新台阶。
【例1】
(1)材料: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观察“双人伞”说写训练》(节选)
(2)训练过程:
师:是这样,有两个金属纽扣(举起伞让学生再看看)的伞和普通的伞有区别吗?(说完走进学生中间,让学生凑近看,并允许用手摸一摸。)
生:这把伞的把比一般的伞粗。
生:这是一把花尼龙伞,它有两个圆圆的伞顶,伞把比普通伞把粗。
生:这是一把尼龙伞,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有两个伞顶;第二,伞把比较粗。
……
师:请大家看看,这把伞有什么好处?
生:这把伞能两个人打,因为伞面宽。
生:伞杆可长可短,大人、小孩用起来方便。
生:这把伞可好啦!伞面宽,两个人能一起用,伞把能长能短,大人、小孩用起来都方便。
……
师:小朋友,我布置一项家庭作业:今天回家向家长介绍自动双人伞。如果你需要,建议家长为你买一把,过几天,告诉我买了没有。千万别在地上打滚,硬逼着妈妈买,那不算本事。另外,请大家写篇日记,题目就叫《自动双面伞》,把它的外形特点和用处写下来。
这里是观察及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综合训练课。于老师让学生先有感受而后再进行说写训练,并用各自的语言准确表达观察所得,继而又设计了让学生动员家长买双人伞的说话训练,这其实又是一次现实的言语交际训练活动。
【例2】
(1)材料:六(5)班平平同学在体育课上不慎丢失了钥匙一把。二(2)班小静拾到后,交给学校大队部,找到了失主。
(2)训练过程:
a.以平平身份写张“寻物启事”。
(提示:要写具体丢物的时间、地点、失物特征,遗失者班级、姓名、日期,并注意礼貌用语。)
b.以大队部名义,写张“招领启事”。
(提示:与寻物启事不同,不能写出物品详情,以备核实。)
c.以平平身份写封感谢信。
(提示:简要叙述事情经过,重在写出感谢心意。)
d.以六(5)班班长身份写封“建议信”。提倡大家不要乱丢乱扔东西,以免遗失。
(提示:简要写明建议原因。)
e.以大队部名义写张“表扬稿”。
(提示:内容简明,注意语气、格式。)
f.以班级的通讯员身份写则报道。
(提示:要写出情节,一般记叙文方法。)
应用文是处理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文章。应用文的运用,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相联系,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吸收(通过阅读获得信息),而后倾吐(将获取的信息告诉别人),这样的语言训练,将会促进文学语言、科技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