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法则”的儿童“习作法则”
2016-05-14
“儿童要成为日后的艺术家,还需要具有‘控制感、有力的技巧以及对文化与记号的微妙领悟。”①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借鉴艺术作品(或称之为“文本”),掌握文学作品的“艺术法则”,转而生成学生的“习作法则”,着力打造“文学素养”,努力使他们成为日后的“文学家”(或称之为“艺术家”)。
《恐龙的宝藏》是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的长篇童话代表作。作品以绿蜘蛛画在树叶上的藏宝图引出故事,用独有的细腻笔触塑造了虚行龙阿迪、阿木、阿莉以及田鼠阿仓等生动的童话形象。文句优美,境界高远。为了缓解阅读难度,孩子们通过阅读,寻找“主题”,感悟书籍内容。
王鑫(主题“爱”):
阿迪、阿木、阿莉通过绿蜘蛛在树叶上画了一张藏宝图,开始了他们的寻宝之旅。阿迪、阿木、阿莉是三头虚形龙,他们在旅程中有过争吵,还互相动过手,但是更多的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虚形龙并不是孤单的,童话中洋溢着亲子之爱,朋友、同伴之爱,对动物及人类朋友之爱,都成为鼓舞人与动物的力量。
作者让我们相信:爱是一种能力,在我们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我爱我身边的人,我的爸爸妈妈,我的亲戚朋友,我的同学老师……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境界很高的爱!
蒋逸(主题“谦让”):
阿木、阿迪、阿莉逃脱了深井,来到了高尔夫球场,遇上了兔子。兔子们见了恐龙,不相信是真的,后来,兔子们听见了它们说话,就认为是真的了。在恐龙要离开高尔夫球场时,首领兔子跳了出来,让恐龙帮它们解决一个困难:算一下兔子们有多少根萝卜?阿迪一口报出了答案:“36根!”兔子很羡慕阿迪,就给了恐龙一根萝卜。这时,三只恐龙就争吵了起来,阿迪和阿木此时此刻都没有想到谦让,而阿莉独自坐在草坪上想:为什么哥哥就不能像兔子们一样学会谦让呢?
谦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徐璐(主题“自信的力量”):
《恐龙的宝藏(发财美梦)》讲述了小猪巴罗与恐龙阿莉,他们认识后,阿莉把寻找宝藏的事告诉了巴罗。巴罗就对阿莉说,这宝藏要是能有金币,就把金币种下去,种出许多金币来。阿莉觉得他的话不对,就纠正他。巴罗说:“唉,像我这样有理想的猪,为什么就不能实现我的梦呢?”言下之意就是巴罗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由于这是童话,总会有奇迹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奇迹当然很少,但有的时候自信带来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
四年级时,班上要选值日班长。但班主任王老师并不想急着选,她要先看看我们的表现。回到家,我向爸爸妈妈表示我有信心当选上值日班长。妈妈说:“别吹了,你先管好你自己吧。”我立刻摇头表示不赞同,同时我的自信心也更强了。我努力学习,努力做练习,考试、做作业时我看清题目再动笔……功夫不负有心人,竞选那天我成功当选值日班长。那时我明白了自信就是力量,努力就有力量,自信的力量无边无垠。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你要相信:自信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王一梅老师阅读了孩子们主题阅读感言之后,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就说朱涤非、陈凌婧、徐璐、胡秋奕等同学吧,写读后感就像写电视连续剧或者小说连载一样,写了一篇又一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不同的感受。你们联系生活,联系阅读过的其他文学作品,思路开阔,写出了独特的思考和真实的内心感受。
你们能通过一本书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还有刘荣珺、胡秋奕等同学读出了朋友的可贵、友谊的力量,徐上、汤敏超等读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倡导过低碳生活,这也给我很多启示。
从孩子们的“主题感言”和王一梅老师的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加工、改造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学艺术的鉴别和感悟意识在不断地发展,直至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思维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这便是“语文素养”在逐渐形成。
诸多的童话作品都是具有强烈幻想色彩的儿童故事,它们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富于幻想,更富浓厚的浪漫色彩。它们与儿童的“心性”是相通的:幻想丰富,夸张强烈,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常用拟人、反复、对照的修辞手法。那么,我们如何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顺化为“习作法则”呢?
1.在充分阅读文学作品(含教材中的文本作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顺势讲解作品的体裁特征,告诉孩子们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总是通过新颖、有趣的故事反映生活,揭示某种道理,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技巧”借鉴成为“习作法则”,为他们形成文学创作的“习作法则”寻找模板。
原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先生在《童书如何进入教学现场》中关于“阅读”曾有过这样一段言论:“课堂的阅读活动不应只是为知识而阅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技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阅读者。”②他还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从“文学性”方面去思考。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从“文学”层面上去感悟作品,寻找“基点”——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创新的技巧,使“习作法则”成为必然趋势。
2.在不断与作家、作品的接触过程中,学生们也许会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也许能找到世间万物的哲学规律,也许还会链接到未知领域的无限遐想……他们用自己的心智表达着对作家们的敬仰,也在寻求中获得成长的“痕迹”,感知着美满的幸福生活,让自己的心灵一次次翱翔在自由成长的天宇之际。学生们跟随作家的脚步探寻文学殿堂中美妙的“声乐”,继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了“二度创作”。
学生有了主动投入的习作积极性,即便是重复别人的活动,也必然有新的创造、新的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挖掘现有教学的创新因素(教材的文本、课外的童书阅读等),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创新性个性,让他们在玩耍、观赏、探索、创造中逐步完善“习作法则”,切切实实地让艺术作品汇聚的技法转化为“习作法则”成为必然。
①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明天出版社,2010:156.
②王林,主编.童书评论与教学(第一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