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同题异构性
2016-05-14戴小雨
戴小雨
〔摘 要〕在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创新的时代,文学创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文学创作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运用求异和求同思维进行“同题异构”的文学创作。这样,文学创作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因此,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环境史观去研究人类所存在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同题异构 核心价值观 创新思维 求同存异 文学创作
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主题,在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新时期,其主题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以反腐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
在文学创作上,我们要追求同题异构性。所谓同题异构性,指的是同一主题,其写作技巧、写作手法﹑写作风格以及构思﹑布局和表现能力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同题也就是文学创作的求同性,异构指的是创作的求异性。从思维角度来说,就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聚合性。
一、文学创作应该有求同性
作者创作的前提,首先必须认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对外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国民气质和品格,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同时,也要认同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费孝通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具有博大的胸怀,对中外文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钱子(钱穆)指出:“历史文化与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一代的元气,是我们这一代的生命,是我们这一代的灵魂。我们必得有元气、有生命、有灵魂,始得解决我们当前的一切问题……譬如,面对当前各样生活与生命存在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与失衡的情况,人们呼唤生态写作,建立生态秩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我们需要在一些主流价值上的认同。也正因为此,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来看,儒家与道家遵循着完全不同的路径。如果说儒家由“爱人”到“爱物”、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类似于当代西方生态学思维中的“拟人论”,道家生态智慧遵循的则可以说是一种“拟物论”。在儒家式的“拟人论”视野中,人要对人实现仁爱,并要把这种仁爱推及到像人一样的自然之中。道家哲学比任何派别的哲学都更尊重自然,但这种尊重表现为“任物独化”的“顺应”。如果说“拟人论”思维突出的是主体的“移情”,移情的结果是“自然的人性化”,自然成了一个被无限扩大的“人”;道家“拟物论”强调的是人的“物化”,“物化”的结果是“人性的自然化”,人化成“自然”的一部分。相比较而来,儒家的“拟人论”仍然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的,道家的“拟物论”则具有更为彻底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但与西方后结构主义极端“反人类中心主义”,又极端“非生态主义”不同。无论是儒家式的“拟人论”,还是道家式的“拟物论”,都导向人与自然的一体化,都引发出一种生态世界观的产生。因为,有着趋同的生态世界观,其作品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趋同与认同感。
二、文学创作仅有求同性的认同感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求异性的异构
异构不仅仅是指表现手法,表现形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创作思维的标新立异,即思维的发散性。怎样才能获得光芒四射的思维效果,同样是写反腐倡廉题材的小说,有的作家只是揭露腐败的现象,并未分析其源头和如何根治腐败。有的作家大写特写贪官污吏与奸商如何大搞权钱交易,却没有去追根溯源。目前关于反腐题材的小说,王跃文的《国画》、《大清相国》称得上出类拔萃,别有天地。王跃文反腐题材的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大家都痛恨官场腐败,是因为他的创作突破了习惯思维的定势,运用求异思维进行文学创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官场的龌龊和丑陋。所以,他笔下的贪官一个个栩栩如生,似乎就在你的身边。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的创作,常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有生命。王跃文的创作难得之处也正如是,他着重刻画的是贪官内心世界的黑与白、丑与美、是与非。尤其是敢于提出了这样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制度和法律是否可以根除腐败。作者认为即使再先进的社会制度,再完善的法律和监察制度,也难以彻底根除腐败。当然,即使再落后的社会制度,也不可能人人腐败。有如正义战争是否一定能取胜?从事裸体模特工作的人,思想都不健康吗?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谴责法军在中国烧杀抢掠,焚毁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难道说雨果不爱国吗?非也!王跃文的文学创作不仅在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大胆地提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标本兼治。所以,他的作品能赢得更多的读者。王跃文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灵活地运用了同题异构之创新原则。
文学创作的“同题异构”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统一体。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人类社会,整个世界都有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其国情不同,从政治方面看,至少仍存在着社会制度、政治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区别。所以,文学创作必然存在着“同题异构”的问题。
就生态写作而言,在认同的基础上,表象与实质,台前与幕后,故事背后的沉思,却又是应该“异构”的。生态文学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生态文学就整体创作而言,目前多数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行进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尚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从“激情呐喊”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由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
三、同题也指文学创作上的文化认同
这里所说的文化认同,是认同世界的先进文化和人类的共同文明。在文学创作上,对西方的文化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而不是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文化认同是文学创作的心里基础,文化认同首先应该是本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然而纵观当下,我们不无忧心忡忡,外来文化从精神到躯体,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各个方面。中国人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穿的是耐克与阿迪达斯,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科比,一心一意想着出国留学、海外定居。似乎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在一些人眼里,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中国似乎一无是处。在新时期里,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的思想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荼毒人民的心灵。我们的文学创作也存在着盲目地认同外国文化,而忽视了文学创作的根基,即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丑化中华民族,崇拜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迎合西方人的心理需求。这无疑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名副其实的当代“伪文学”。
文学创作的认同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时下,网络语言有不少是垃圾语言、文学糟粕。我们的文学创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去盲从。文学创作要坚决反对有损国语的玷污行为。我们的文学创作要认同中华民族的脊梁、民族的英烈和改革开放的的杰出人物的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精神。
当今的文学创作热衷于大写特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言情故事,似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言情的风流史。戏说历史人物的小说、影视剧,粗制滥造,歪曲历史,瞎编乱造,无中生有,甚至低级庸俗,居然充斥文化市场,大红大紫。此类作家、演员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红得发紫。如此作品传达的价值观、世界观让人担心。
在经济全球化大气候下,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知识经济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政治渗透。他们凭借着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的优势,传播其资产阶级思潮,肆意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竭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关系复杂,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呈现出多元化,面临多重挑战。
基于此,我们的文学创作要把握好同题异构性,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坚守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求异思维进行文学创作,从思想源头,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