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差异·合作”教学学科特色不可少

2016-05-14顾翠霞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差异

顾翠霞

近年来,差异教学、合作学习在我国发展迅速,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但是,“差异·合作”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有别于其他课程,其教学应坚持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差异·合作”,这里的差异是指学生的个性差异,这里的合作是指合作学习。“差异·合作”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互助性学习。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照顾其个性,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不能就知识点讲知识点。然而,仍有教师在教思想品德课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味重视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抽象理论灌输,脱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考核机制仍存在唯分论以及忽视对学生品德习惯和行为考查的不合理现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突出人文启迪和人文培养,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与生活体验。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行“差异·合作”教学时应把握其课程性质,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保持课程特色。

二、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课程目标,是其灵魂和生命,关系到其德育功能的实现,体现其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应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所以,“差异·合作”教学绝不是探寻出答案就是成功。通过“差异·合作”教学,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个性化的、复杂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践行和落实呢?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组合优化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力求使学生的情绪体验、问题探究、情境感悟更加深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渗透,在参与中积累经验,在体验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自我。

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时,为了解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立能力,课前开展了调查。有一小部分学生每天坚持做家务,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不做家务,缺乏自理意识。基于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小组策划“帮助父母做家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展示的活动:为父母做一顿饭,自己买菜、烧菜;自制水果拼盘并赋予其主题;策划一次家庭大扫除活动等。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交流活动的成果和感悟,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打分。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成果,他们的情感是热烈的,交流是积极的,感受也是深刻的。如此不仅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燃起了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其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才能在活动中得到不断孕育与成长。

三、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特性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思想品德课“差异·合作”教学中,教师课前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关注、思考相关话题,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和情感,使小组合作时有话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焦点时事设计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起其合作的意愿,并在观点交流碰撞中达到提高认知、升华道德情感的目的。

教学“拥护党的领导”时,课前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能力强的学生可开展街头访谈、问卷调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能力欠缺的可询问爷爷奶奶,总之给予学生多种选择。课堂上,组员间分享素材,小组间展示成果,感悟社会的变化发展。教师借助学生展示的素材,引导学生交流心得体会,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升华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情感、品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终结性评价通常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存在片面性。然而,现今仍有很多学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公正评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品德提升的目的。所以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差异·合作”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个体参与,更应关注小组整体;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应关注其在表达、倾听中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其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更应关注其取得的进步。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要坚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笔者在给学生学期评定时,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前者既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如课堂纪律遵守、合作学习参与、发言展示等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课外表现,如作业完成、课外活动中的表现、活动成果等;采用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将小组表现和成绩作为给予组员评价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重视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以加分的方式将学生过程中的表现记录汇总。后者主要是指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给出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的评价。综合两方面得分,给出学期评定。这种学期评定方式既重结果也重过程,达到了知行统一,实现了个体利益、小组利益的统一。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差异
相似与差异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