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多”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

2016-05-14马娟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修改动笔观察

马娟霞

【摘 要】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会“无话可写”,要想使作文有话可写,要做到四点:一是平时要多观察,二是平时要多动笔,三是文章要多翻阅,四是文章要多修改。归结起来就是学生和教师都要“勤”。

【关键词】作文;观察;动笔;翻阅;修改

每次看学生的作文,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都会摇头,感觉生硬造作、胡编乱造的成分居多,真实感人、可信度高的内容太少。我曾经做过统计,在一次写母亲的作文中,全班45个孩子,有39个写了母亲雨中给在校的子女送伞,有42个学生写了晚上母亲背生病的子女去医院;在一次写助人为乐的作文中,有36个同学写了考试时同桌把自己的直尺折断送给我,有35个同学写了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位。这样的事例从我们小学时候就在写,几十年了还是老一套。更有部分学生把别人的作文或报纸杂志上已经发表的文章一字不改地抄袭而来。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实在没啥可写的。看来在让作文生动之前,先得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

没啥可写确实道出了当前学生作文的最大困惑,但仔细一回想,又觉得有了矛盾,阅读名家的文章,会发现有时他们也只是记叙了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琐事,读来却令人回味无穷。看来生活中并不缺少作文素材,缺少的只是对这些素材的发现和积累而已。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想让作文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四多”。

一、“多”是指平时要多观察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用到作文中,那就是写作素材到用时方恨少,因为平时根本没有有意识地去留意这些东西,没有积累下来,到写作时腹中空空,无法下笔。治病要找准病因,这样才好下药,对这个症结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遇到可以入文的题材更要仔细,长期以往,则头脑中积累的素材会越来越多,最终会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界。这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其它三“多”的基础,犹如建筑万丈高楼,先得备料,就是先得解决砖石水泥钢筋的问题,然后才能考虑选址修筑,否则材料一应俱无,修建就无从谈起。这个“多”反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平时要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那些似乎很平凡的人和事物,学会从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或轻易发现不了的细节,让学生在多次的观察中锻炼出一副“火眼金睛”。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办法和顺序,让学生观察的时候有头绪。

二、“多”是指平时要多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性再好的人,经的事情太多有时也会忘记,而且到写作时也可能临时犯糊涂,把本来可以很好地引用的材料忘得一干二净。由此可见平时的多写多练是多么重要了。看见能写作的事情要尽快写出来,不一定成完整的文章,可以是一两句话,三四段话,甚至是一两个词。唐代诗人李贺“笔来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成就与后天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李贺平时行路总随身携带一囊,里面装的非金非银,而是一些小纸条。这些纸条上面写满了诗句,都是李贺平时偶尔有诗意时随手写的,李贺每天晚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整理一天中随手写的诗句,正是有了不停的训练,李贺才能在唐朝名家林立的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另一位天生禀赋的方仲永就不那么幸运了,由于缺少后天的训练,其终于“泯然众人矣”。名人尚且如此,刚学习写作的学生更应勤写勤练。

这个“多”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写出来,内容可以是指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选的;长短可以是成文成章,也可以是一段话或几句话。总之,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体现出来。教师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每天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学生完成后还得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小助手去检查,去评定优劣,奖优罚劣,对写得好的加以表扬,对写得不好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要求其修改甚至重写。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得有耐心去做。

三、“多”是指文章要多翻阅

这里的文章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同学的,或者是作文名家的,都要抱着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去翻阅。有些人可能就要问了,对自己的作文也要抱谦虚的态度吗?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个发展的过程,可能现在回忆小时候的事情,感觉自己有很可笑的地方,但也有纯真可爱的地方。就是说部分地方过去不如现在,但有部分地方却是现在不如过去,因此对自己以前的文章不能抱“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对他人的文章更应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凡成文的东西皆可以拿来看一看,当然这里面就有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了,对别人的文章,不能一味地谦虚,也要看到他里面的不足和问题,做为自己的借鉴,在自己以后的作文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翻阅文章不能囫囵吞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我国谚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云“开卷有益”,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多”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教师应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找出切合小学生年龄段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范例性的文章、优秀作文等,每天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仔细反复地阅读,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变成文字的东西体现在读书笔记上。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目,很值得我们向学生推荐。

四、“多”是指文章要多修改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说过文章“写成之后,多看三四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文字一应删去”,这可谓道出了写作的不二法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看名人的手稿,无不是改得密密麻麻的,甚至改过的文字又进行了修改。大凡写文章时,往往讲究一气呵成,中间忌讳有人打扰而使文思中断,这势必会在一些词语、修辞、写作技巧上不太讲究,而这些润色加工的过程全在修改中完成。

文章的修改也要讲究方法,可以是“趁热打铁”,趁着写作的热情还在,一写成后马上就进行修改。也可以是“冷却处理”,写完后先搁一搁,等写作的激情过去了,头脑完全冷静下来了再进行修改。大部分时间这两种方法应该是结合的,当然这也要时间允许才行。修改时要善于丢车保帅、忍痛割爱,对于与主题脱离或相背的语句,再优美也要舍得下手删除,否则只能是因小失大,使作文中心模糊不清。

这个“多”反映在教学中,就是作文要提前布置,不能今天布置作文,明天就马上收缴,这样的话很多学生根本没时间去修改,更别提多次修改了。我们可以提前一周或两周布置作文,让学生有充分的构思、写作、修改的时间;同时我们还可以发动学生互改,你改我的,我改你的,在互改中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修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平时的作文都是采用面批的办法,教师和小作者直接对话,面对面地交流,学生谈谈他的写作思路,我指出其作文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就不足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想想,看怎么样写比较成功,最后让学生重新写一写作文中失败的地方。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我发现这些方法还是挺管用的。大部分学生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后很少再对作文发愁了,更可喜的是,部分学生的作文无论从构思、技巧还是词句上,都令人刮目相看了。

以上四“多”法,可以说是多少前人总结出来的写作经验,今天在这里只不过是重述一次,做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感学生不会写作之痛苦,也曾想方设法试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往往事倍功半,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教师和学生的“懒”可以说是根本。其实所谓的四“多”,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勤”。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如果每个教师能勤布置、勤督促、勤指导,每个学生都能勤观察、勤写作、勤阅读、勤修改,那么作文将不再是没啥可写的境地。到那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将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参考文献:

[1]杨兴芳.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修改动笔观察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毛毛雨
打扮春天
春天的雨
浅析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现状及困境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