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校园柔力球运动多元化推广的途径
2016-05-14谢密斯
谢密斯
【摘 要】本文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以及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这一新兴运动项目在学生中开展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太极柔力球项目在小学生中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成为小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关键词】小学校园;太极柔力球;运动;多元化推广
太极柔力球这一运动项目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其“弧形引化”的独特接球方法、借鉴了太极拳运动中“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拳理拳法,形成自身的“先引后发、引进合出、借力打力”的摹本运动思想、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人们,逐渐被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群体所接受和认同。尤其受到老年人的青睐。1994年,太极柔力球运动又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的评定,认为该项运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议在大中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此项运动”。然而在现有情况下实施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此项运动是否合适,这正是需要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以某市为例,据调查,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了解和了解一点的较多,分别占总数的42.9%和49.5%,而非常了解的仅占7.6%。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该项运动,占调查总数的49%,一般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1.4%,而非常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占总数的7%和2.6%。这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受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是多元的。学生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主要动机是个人兴趣和爱好,其次是通过太极柔力球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占28.9%,这也符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2.5%的学生是以人际交往的目的参加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这也显现了太极柔力球的社会交往功能:从总体上讲,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动机是较为积极、理性化的。
二、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科研情况
在对太极柔力球教练员科研方面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教练员共发表科研论文或宣传报道7篇。其中最多的一人发表3篇。而几乎有90%的教练员没有发表过文章或报道。这充分说明太极柔力球教练员对太极柔力球科学研究的成果较少,尤其是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在学习和理解前沿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及实践先进技术、教学训练方法上存较大不足。太极柔力球教练员对待太极柔力球科学研究的态度问题噩待解决。
三、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全国小学中的开展现状
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及全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对太极柔力球的评定是:“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它体现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特征,是一项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经济性、优美性、活动方式多样性较强的运动,该项目很有发展前途。该运动便于在学校中开展,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待条件成熟后,可列为一项学校体育比赛项目。”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得知,目前全国展此项运动的小学寥寥无几。很多体育教师和学生从没听说或见过该项运动,有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见过中老年人从事该项目的锻炼,认为该项目是中老年人的锻炼项目;仅有个别体育教师了解并想学习该项运动,但由于自身工作及领导不够重视等原因没有学习的机会。另外有关部门对该项目不够重视,导致这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集健身性、竞技行、活动方式多样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在全国各中小学校中开展普及。
四、实施在小学生中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所面临的问题
1.从运动特点来看,不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
“弧形引化”的动作改变球的运动路线,最后将球抛出的过程。这种接球的方法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持拍球类运动硬性击球方式是完伞相反的,上述持拍球类运动的接球方法是迅速的、有力的、爆发性的,球与球拍的接触时间很短,练习者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性、协调性在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练习者很容易产生刺激、痛快、兴奋、成功等心理感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欢。而太极柔力球的接球方法是缓慢的、柔和的,要求球必须在球拍上停留一段时间,让练习者感到“太软”有力气却使不出,让人感到很不习惯,尤其是男生特别明显。这种接球方式不符合青少年热情、奔放、冲动的个性特点,影响了他们的练习积极性。
2.普及率低,缺乏群众基础,影响力远不如其他球类运动
太极柔力球自发明至今也只不过10多年的时间,历史远不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其他球类运动悠久,没有正规的、完善的、经常性的比赛制度,没有自己的单项组织,新闻媒体对它的报导也很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其他球类运动那样深入人心。全国除了湖北、辽宁、北京等地开展得较好,其他地方则鲜为人知。很多学校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项目,更谈不上去开展它。
3.复杂的技术较难掌握,影响继续练习的积极性
由于太极柔力球对于学生来说完仝是一个新项目,以前从未接触过,更没有基础,学生必须从头开始学,而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学生只能学习最基本的接球方法,如正手接球,反手接球。一些技术复杂,动作优美的接球方法如头、肩后接球则没有时间学,学生只掌握1~2种接球方法,觉得单调乏味,影响继续练习的积极性。
五、建议
1.以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在小学体育教师中推广
在推广初期,小学体育教师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应通过以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使其学习太极柔力球的基本技能、技术、理论等内容,逐步掌握太极柔力球的教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要想教会学生,教师首先要会,师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太极柔力球的技术简单,容易掌握,只要经过短期的培训和练习,相信广大基层的体育教师一定能承担起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与传播的重任。
2.分层次开展太极柔力球的活动和比赛,提高社会影响力
从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千人太极柔力球表演的信息显示,很多的学校、学生、家长及新闻媒体等单位表示,此类形式的活动使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到了太极柔力球运动所深含的民族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不仅增长了青少年的反向思维能力,又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智力的目的。通过举办各层次的竞赛活动,扩大太极柔力球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对太极柔力球从不了解到了解,熟悉他的起源、发展、锻炼方法和效果。
3.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发展。
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步较晚,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深度不够,缺少权威、系统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各级学校及科研机构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多出成果,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爱梅.广东省柔力球运动多元化推广的途径[J].体育学刊.2014,14(2):47-48.
[2]张鑫.浅谈太极柔力球的教学方法及其进校园的意义[J].体育时空.2014,26(2):99-100.
[3]陈月波.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广西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2014,15(23):69-70.
[4]罗兆宇.浅谈多元化农业推广的组织的发展趋势[J].科学种养.2016,24(2):58-59.
[5]刘丽彤. 关于太极柔力球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效应思考[J].新校园旬刊.2014,17(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