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的智慧
2016-05-14胡蔻孜
胡蔻孜
“放”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放”,是放人。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他人产生或大或小的误会。这时,庸人与智者的区别就体现在能否“放人”上。如果一个人心中堆满怨恨,“放”不下,必然不会聚拢众人,从而形成力量;而“放”得下的人,则可以让一次误会碰撞出好感,从而转化为成功的契机。当年韩信如果不放过那个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无赖,就不会成就淮阴侯的传奇。
由此看来,“放”不仅是放别人一条生路,也是放自己一条生路。放人,是一种使人达到外部平衡的智慧。
“放”,是放己。有人在暮年常感叹人生之艰难之无味,其实是因为没有学会“放己”。放自己一马,也许很多看似过不去的坎就过去了。近年来,学生未能考中理想大学而自杀的悲剧偶有发生。很多人为这些选择在最好年华结束生命的学生惋惜。事实上,那些学生怎么会不知道这些道理呢?只是他们不肯放过自己罢了。苏东坡宦海沉浮,一生都在艰难中,周而复始的召回与放逐,那是怎样的苦痛?而东坡选择“放”己了。他在仕途上放过自己,收获了天地的诗意,成就了光彩的人生。若是那些沉湎于苦痛的人(当然包括未能考中理想大学而自杀的学生)也懂得放过自己,或许就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放”过自己,是一种使人达到内部平衡的智慧。
有人一生痛苦,只因不会“放人”,也不会“放己”。也有人把世间万物都“放”开,毫无追求,那么就只能庸庸碌碌过一生。南怀瑾先生曾将人生态度分为三种——追逐,厌离,郑重。诚然,追逐就会徒增烦恼,给自己制造超脱平凡的障碍。那么,没有欲望,不在乎一切的厌离就好吗?有人曾说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是“早衰”一代,面容未老心已衰。什么都不追求,过一天是一天。那些整日流连酒吧夜店的红男绿女,看似满是欲望,其实已经失了人生最大的欲望——征服生活。一个对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怎么会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社会何来信任?
“放”是一种智慧,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追求,这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啊。
文题直击文章主题,让人产生看下去的愿望,这是本文的亮点之一。“放人”和“放己”平行而论,且分层论证,各个击破,体现作者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这是本文的亮点之二。
但文章还是显得单调,也就是论证不丰富,说理缺乏力度。比如韩信和苏东坡的例子,述例还算简洁,但析例就显得不足。
(武汉十二中 李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