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2016-05-14洪凌云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感知体验

洪凌云

【摘 要】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猜想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并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数学猜想;感知;体验

数学猜想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的推断。它是数学研究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波利亚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猜想的平台,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如何搭建猜想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学生大胆猜想的保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而数学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猜想能力受思维发展特点和自身现有知识的限制,再加上猜想的跳跃性,其结果必定存在正确和错误之分。因此,教师要坚持一条信念:允许“错误”,善待“错误”。要以乐观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坚持鼓励性评价,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敢猜。

二、充分感知现象,让学生学会猜想

很多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会运用“猜一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可是有多少学生在猜一猜这一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数学猜想,猜一猜就是数学猜想吗?

获得数学猜想的前提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或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学生只有在获得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验获得数学猜想。如果对研究对象一无所知,可以想象这样的猜想只能是瞎猜。

案例1:克的认识。

在认识克之后。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克吗?

生:很薄的本子、很小的橡皮、1角硬币。

师:请你掂一掂你的数学书,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不知所措)。

案例2:克的认识。

师:1个1角硬币重1克,10个一角硬币重几克?

生:10克。

师:小组合作,把10个硬币放一起,掂一掂(感知10克的重量)。

师:(拿出1个鸡蛋让一个学生掂一掂)你觉得与刚才的10个硬币比,怎么样?

生:这个鸡蛋比刚才的10个硬币重一些。

师:一些是指重很多吗?

生:不是重很多。

师:(把鸡蛋又给另一名学生掂一掂)你觉得呢?

生:我也觉得这个鸡蛋比10克重一些。

师:请大家掂一掂自己手中的鸡蛋,猜一猜鸡蛋大约是几克重。

生:(七嘴八舌,课堂气氛很活跃,更可贵的是学生的猜测结果都比较接近50g。)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案例1中,学生尽管感知了1克,但对数学书有几克重还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更因为从1克到数学书的质量,这个差距太大了,学生无从比较,因此也很难估计。而案例2中学生感知了1克、10克的质量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猜一猜鸡蛋的质量,而是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让学生感知1个鸡蛋比10个硬币重一些,不是重很多,也不是重一点点,再猜一猜鸡蛋的质量,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猜想找到了一个支点,因此学生的猜测活动很成功。

我们再来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3捆小棒,请你猜一猜,哪捆小棒最接近1000根?

生:中间那捆最接近1000根,因为这捆最多。

片断二:

师:同学们,在老师手上的这么大一捆的小棒共有100根,那么你能根据它的大小来猜一猜,下列3捆小棒(出示3捆小棒),哪一捆最接近1000根吗?

生:我觉得是第2捆最接近1000根,因为第一捆太小了,可能只有300根左右,而第三捆太多了,可能不止1000根。

生:我也觉得是第2捆,因为1000里面有10个100根,而第二捆大概就有10个100根这么多。

片断一中,学生一答就中,但是,学生的猜测基于什么依据呢?这样的猜测里有多少运用了数学思考呢?而片断二当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100根小棒”这个参照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它的大小,并根据来它的大小猜测哪捆小棒最解接近1000根,在这一猜测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观察思考,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片断二教师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感知研究的对象,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方法去猜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体验数学猜想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猜想

猜想作为数学思维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却可以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猜想的条件,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数的规律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有一串花:1朵红1朵黄1朵红2朵黄……这位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串花是老师按照一定的规律穿成的,请你观察一下露在盒子外面的花,想一想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的花呢?”当学生作出猜想之后,教师拉出躲在盒子里的花,学生看到真如猜想的一样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让学生继续猜,学生继续体验成功……学生越猜越有劲,从一开始少数学生参与猜想,到最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猜想中。由此可见,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能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猜想,甚至是喜欢猜想。

有时,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已经获得了对“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这一规律的一些感知后,我设计“猜一猜”活动:老师事先准备了符合这一规律的一道等式,等式的左边是(36+45)×5,你能猜出等式的右边是什么吗?或者是告诉学生等式的右边,让学生猜出等式的左边。当学生猜出答案之后,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或是让其它学生猜一猜他是怎么想的。我发现这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大部分学生表示出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数学虽是一门严密的逻辑演绎科学,但数学发现的普遍形式是提出假设,即不具有严密逻辑演绎的猜想。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更要使学生学会猜想。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动起来,在猜想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珮玲.数学思想与中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3]周文清.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感知体验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
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