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中绽放的艺术之花
2016-05-14潘莉
潘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用课文中的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做一种礼物领受.”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教学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表达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但教学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求教师发挥独创性,灵活的运用教学原则,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导入新课的工作,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节课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愉快的进入教学内容.
1.温故知新
巴甫洛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由旧知识可以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例如讲“DNA的复制”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先复习DNA的结构、特点等,顺势引出DNA复制的知识点.
2.借用故事
高中生物教材提到了30多位科学家,他们的贡献贯穿于整个教材,正是由于众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生物学才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可以说每个生物科学的新发现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生物课堂上适度地导入或穿插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生物课堂妙笔生花,还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讲“杂交育种”时可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说过:“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创设情境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情境的刺激作用.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以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神经调节一课,教师可以由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队男子4×100米接力亚军引入,进入提问:“第一棒莫有雪从听到枪声到起跑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样很自然的引出反射和神经调节等内容.
4.设置疑问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适当的设置疑问,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因此在一些课的开始,我们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例如,在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教室阳台上种植的花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另外,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1.针对性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不分轻重,漫无目的,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定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在提问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过于容易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过难,学生解决不了,失去信心,因此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组织“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自学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进行总结.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水中的氧转移途径是什么样的?CO2的C转移途径又是什么样的呢?”要想回答该问题需将新旧知识有效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梯度性
要上好一节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可以依次提出这些问题:(1)噬菌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生活习性分别是什么?(2)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什么样的新技术?(3)他们选择了什么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
3.难度适中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因为如果所给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或者是跳几跳就能摘到桃子,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完“免疫调节”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后,为什么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2)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为什么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有很多,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不断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