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2016-05-14田新志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动点双曲线变式

田新志

高中教育是学生时代的基础教育,而数学这门学科被称为基础中的基础,由此可见数学的重要性.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上课一般遵循的模式是老师说、学生记,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且课堂参与度也不是很高,导致教学课堂效率不尽如人意.现在的素质教育中,教师通过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来达成预期的教学成果.但是因为驾驭课堂能力及业务能力因人而异,以及教育环境的不同,故距离大范围真正实现构建高效课堂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对于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努力的目标以及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近些年来努力的方向及取得的成效,谈谈对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一、巧设问题,由简入难

在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知识接收能力与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循循善诱,步步紧扣.对于进行相关问题情境的设计时,要注意所提问题的坡度,即要依据所教授问题的级别,一层一层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加难,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将其引领到知识的高度,而不至于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上就出现掉队现象,从而整堂课都处于游离状态.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二数学“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以下一些问题:已知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为:[SX(]x2[]4[SX)]-[SX(]y2[]2[SX)]=1,直线l的标准方程为:y=ax+b,(1)请同学任意给出一组a、b的值,以使直线l满足与双曲线C相交;(2)当a与b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直线l与双曲线相交;(3)如果a+b=1,那么直线l与双曲线C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样设置问题的意图为:问题(1)使学生首先对数字有直观的概念,并且活跃学生思维,有利于下一步的开展;问题(2)则引出双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本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关系,印象更加深刻;问题(3)则是对于双曲线与直线位置中参数所满足的关系的反向应用.这样逐渐引出如何判断双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思维也会步步渐入佳境,抽象的[JP3]数学概念也即简化为数与数的关系,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并接受.

所以,教学过程中设计类似于这样循序渐进的问题,将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像借助梯子攀登一样,逐步提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而激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变式练习,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具有对这节课的反馈、巩固作用,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教师需实施有效的课堂练习,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重视如何选择练习题目,既使学生掌握课堂所授内容,又使学生提高思维、运算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得到经验,笔者选择课堂练习题目的原则一般为变式练习,下面以实例详细解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二数学“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时,有如下例题:已知定点F1(-5,0),F2(5,0)以及动点A(x,y),求满足条件|AF1|+|AF2|=12的动点A的轨迹方程式.然后我设置了与该题有关的以下变式:

(1)已知定点F1(-5,0),F2(5,0)以及动点A(x,y),求满足条件|AF1|+|AF2|=10的动点A的轨迹方程式.

(2)已知定点F1(-5,0),F2(5,0)以及动点A(x,y),求满足条件|AF1|+|AF2|=2a(a>0)的动点A的轨迹方程式.

(3)已知定点F1(-5,0),F2(5,0)以及动点A(x,y),求满足条件△F1F2A的周长为22的动点A的轨迹方程式.

(4)已知焦点F1(-5,0),F2(5,0),求经过点A(4,2.5)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5)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在坐标轴上,并且两点关于原点对称,焦距为10,求经过点M(0,4)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变式(1)(2)突出了椭圆的概念本质,变式(3)(4)则有目的地让学生积极活跃大脑,展开思维活动,变式(5)则体现可以灵活运用椭圆方程.

因此,变式练习即一题多变或者多题一解,有助于学生从数学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中深刻认识其所属的本质,故而对刻板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彻、精确.在不知不觉中,这种变式练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题海战术所造成的时间及资源浪费.

三、借助媒介,形象直观

高中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概念比较抽象且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课堂效率都很难提高,所以数学教授过程中应该转变思想,更新教学方案,跟随潮流趋势,采用多媒体辅助.这样既可以具体化抽象的概念,趣味化枯燥的问题,也可以使问题由静止变为动态,由复杂变为简单.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二数学“函数y=Acos(ωx+φ)的图象”一课时,我就借助了媒介多媒体来教学.本节内容主要是探讨A、ω、φ对三角函数y=cosx图象的影响规律,并且还需展示出A、ω、φ的变化对原图象与新图象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在黑板上画,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听得一知半解.采用多媒体后,我一边讲解、一边改变参数演示图象变化,这样将静态的图象变化转化为动态的变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随着参数A、ω、φ的变化,三角函数图象各坐标值如何变化.最后达到的效果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且提高其对于数学的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有效节省了课堂时间,减少老师板书所用的时间,优化课堂讲解模式,此外,讲解形象直观,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课堂教学也不应该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否则适得其反,所以,教[JP3]师应依据所授课内容合适选择多媒体教学,真正达到高效的课堂.[JP]

总之,就本人所总结的这几点经验而言,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高效的数学课堂仍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只要我们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改进,不断尝试、创新,一定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使学生的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并且有效提升教学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动点双曲线变式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突破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动中求静
双曲线的一个美妙性质及应用
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类型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