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解题反思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2016-05-14杨海霞
杨海霞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对于每个数学教师来说,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强大的解题能力.通常情况下的做法是通过分类别的习题训练,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解题直觉,但这样造成的结果常常是不讲的就不会.那么,能不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尝试从几个细节处进行例析.
一、打不开解题思路怎么办
高中数学解题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打不开解题思路,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拿到题目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常见的解题心理,也是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两头凑”的教学思路,即通过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信息,分析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去寻找并确定可能的解题思路.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将这一解题思路明确,往往就不至于拿到题目之后束手无策.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些家用电器(如冰箱)使用了氟化物,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使臭氧含量Q呈指数函数型变化,在氟化物排放量维持某种水平时,具有关系式Q=Q0e-0.0025t,其中Q0是臭氧的初始量.(1)随时间t的增加,臭氧的含量是增加还是减少?(2)试估计多少年后将会有一半的臭氧消失.
这样的一道来自课本的试题,拦住了不少学生,而症状就是找不到解题思路.事实上,分析题目给出的信息,如指数函数变化,如关系式等,就可以判断出本题应当通过指数函数的知识来完成.同时看两个问题:一是判断臭氧含量的变化;二是计算时间.两头往中间走,显然是到指数函数的关系式中寻找量的关系,建立了这一思路,本题解决自然不是难事.作为新课教学中的习题,笔者在此更多的是强调解题后的思路总结,强调从题设与问题之间寻找联系的解题思路,这对奠定学生解题的能力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找不到解题工具怎么办
有时候建立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认知,却不一定能够寻找到最好的解题工具,这就会使得学生(一般来说是解题能力中等及偏下的学生)的解题难度增大,进而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解题心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笔者的办法是:新授课时强化“试错”,复习课时强化“解题直觉”.
比如说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题,或者说求证函数的单调性,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难.如简单的:求证函数f(x)=-[SX(]1[]x[SX)]-1在区间(-∞,0)上是单调增函数.貌似简单,部分学生在新学时却常常思路茫然,有学生会将其与曾经做过的函数(如反比例函数)进行对比并直接判断;有学生会通过“心算”[HJ1.8mm]的方法,在大脑中随便找两个数据代入后简单判断;还有学生也知道去设在相应区间内的任意的x1、x2,但也就只知道这么一点点……笔者所教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些错误思路.在新学的时候,笔者没有刻意强调这些思路不行,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去做,在发现错误后强调分析错误的成因.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弄清楚为什么出错,往往可以更好地实现他们在解题思维中对错误思路的自我否定,从而奠定正确思路的地位.
到了复习当中,这些错误就尽可能的不要出现,要通过正确思路的不断重复,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直觉,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一般来说,解题工具涉及到学生解题的顺利程度,自然也是解题能力的一种体现.从经验的角度看,解题工具的选择,基本上都来自于日常的解题训练,因此必要的解题训练肯定是必须的,只是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寻找解题工具能力的教学思路,否则就容易沦为题海战术.
三、树不起解题信心怎么办
解题信心看似与解题能力无关,其实却是解题能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在笔者的教学中经常看到一种情形,那就是学生由于解题的信心不足,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稍难一点的试题,这对于挖掘学生的解题潜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树立解题信心其实也是高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笔者的思路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让学生认识到再难的数学题无非是解题环节多一点,解题起点高一点而已.这样的心理认知,对于树立学生的解题信心相当重要.
基于这一思路,数学解题教学的关键应当是授予学生一把“解剖难题的手术刀”.如2014年江苏卷上,已知函数
本题求解关键在于复合函数的求导,而这又需要找出题目所给信息的规律,而这又需要让学生观察n=1和2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事实上,本题的二次求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术刀”,通过这把手术刀,学生可以发现本题解决的关键之一,从而将原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相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并不是太大的挑战.认识到这一点,本题就有了突破口.而这也是利用本题建立解题信心的一个关键.
总之,解题信心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其应当成为高中数学解题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