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学友型课堂,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2016-05-14武维民孙雪娜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友共同体儿童

武维民 孙雪娜

武维民 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核心组成员。27年来一直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先后参与教育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课标网络培训、国培等项目的培训工作,曾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编或参与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等10本书的编写,《让思维历险》等26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等国家级刊物上,并应邀在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兰州、合肥等地做教学交流。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儿童数学教育的观点,坚守和践行“友善儿童”立场,努力站在儿童的视角上看数学学习,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

课堂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场所。课堂需要朋友般情感的润滑,让课堂温暖而润泽。课堂需要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儿童的思维在这里碰撞、延续、升华,真正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一、课堂要给儿童“话语权”

“教师笑了,孩子的世界便是春天了”,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因喜欢教师而喜欢学习,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心中,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认为师生关系是制约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就是学校的全部,所以我们从学友型关系的建立入手,让学生爱上班级,爱上教师,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首先从友善师生关系做起。

一是改变观念。教师要拥有教育理想,拥有一颗童心,做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努力做个学生们喜欢的教师,因喜欢学生,而后又被学生喜欢,当一个人真正喜欢他的职业时,他才会发自内心地倾力付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对教育的情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才能够蹲下来用心去读懂他们!工作中,带着这份浓浓的爱,课堂氛围才会和谐融洽,这种对教育的情感深深凝聚着每一个人,也让教师享受着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那份乐趣与多姿多彩!

二是重建行为规范。要把微笑挂在脸上,尽可能地和学生眼光平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过程应当是人道地对待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温情,努力唤醒学生内在的良好愿望,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写道:“在我们的良心之上——是人。”这就是说,教师应当永远把人放在心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改善语言系统。把“你要……”变成“如果……就……”,把打压变成激励——讲道理,尽量降低说话的音量,把“老师……”转化“我……”。当教师转变了话语系统的时候,学生会慢慢地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关爱个别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做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在一个班级中,学生间在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甚至可以进行“延迟性”评价,让他们关注自己的进步,相信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一次次自我超越一定带给他很大的收获。

二、课堂要让儿童拥有学习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中努力打造三个共同体:师生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家校共同体,倡导学习中的平等,使学生从容地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让学友真正发生。

师生共同体: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教师除了必要的解疑之外,师生之间的学习更多时候应处于相互学习的状态中,让学生敢于说:“老师,这点我不懂。”教师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能主动地询问: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样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无芥蒂,在课堂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有的是真实的思维碰撞和学习过程。

生生共同体:学生相互间的学习,意在学生之间集体交流,既有学生之间的补充,又有学生之间的质疑,使学习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互问更加深入。

小组共同体: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数学学习充满挑战之后的愉悦。

总之,学友型课堂更重视合作和挑战,使提问、合作、挑战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旋律。

三、课堂要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提出问题,学友型课堂要解决的是学生的真问题。

在学习前提问,创设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把陈述性问题改成可探究的疑问句,聚焦核心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探究。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什么是24时记时法?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区别是什么?24时记时法怎么用?……

在学习过程中提问,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伴间的交流是否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数学结构改变信息,变换问题情境,把信息变成问题,在否定与假设中,在添加信息中产生新的问题,注重提问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出好问题。

在学习后提问,是了解学生是否能在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之后,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是否能提出拓展的、新颖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后,学生提出:如果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行驶,会怎么样呢?如果不是相对而行会怎么样呢?如果不是同时出发会怎么样呢?通过提问题训练,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好的问题,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能提出不同种类的问题和新颖的问题。

四、课堂要给学生自主解题的空间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精彩甚至学生的错误等,吴老师都能及时捕捉其有价值的信息,或扩大,或重复,或淡化。在资源共享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欣赏、接纳、认同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在教学二年级“两步实际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画面:图上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四个小朋友。又跑来七个小朋友。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吴老师在引导学生说完图意后,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吴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猜你喜欢

学友共同体儿童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