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榜首关注

2016-05-14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三节课化学课榜首

彭敦运

课堂上师生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榜首关注”只有一个。

“榜”是什么?榜是“兴趣问题列表”。通常在一节课中学生有学生的问题,教师有教师的问题,那么榜首关注应该选择谁的问题?

我认为,应选择“课堂”亟须的问题,也就是课堂中最重要的问题。下面以某校九年级的化学课为例展开分析。

错位的选择

九(1)班的一堂化学课活跃极了,学生们在看完八段较短的火灾视频后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还有24位学生在“防火倡议书”上签字,准备将它连同视频一起上传至校园网,号召大家都来学习“防火化学”。

九(4)班的教师在上这节课时也播放了火灾视频,但他随即就转入了燃烧本质的讲授,详细地分析了“氧化反应”发生的条件,还讲述了多种阻止燃烧的办法。学生因视频播放调动起来的高涨情绪很快就被教师的讲授浇灭,整堂课仅用了30分钟。下课时,教师布置作业后感觉良好地走了,却把满脸茫然的听课人甩在教室里。

榜首关注的认定

上述九(1)班的化学教师课前在班级群里调查发现,全班50人中有32人希望这节课能在快乐中学到灭火知识。于是,她认为这就是课堂需要的榜首关注,因此在课堂上不仅播放了多段火灾视频,而且默许了学生在化学课上写“防火倡议书”。虽然课上热热闹闹,学生十分兴奋,但是她并没有把学生引入教学中,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样被架空了的化学课自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多数学生的关注不一定是课堂需要的榜首关注。课堂需要的榜首关注必须要兼顾课标,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然而,九(4)班教师只将视频做诱饵,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不再维护、深化,而是将教学目标作为榜首关注,急迫地讲授“燃烧与灭火”的化学知识,快速完成教学目标。本堂课没能把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依然是“穿了新鞋走着老路”,不仅没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没有生成高效课堂,甚至都没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课

两节课后,教师们展开了一次针对性教研,主题是“衡量课堂榜首关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有了上面两节典型的化学课做推手,教研成功地得出结论:首先,榜首关注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这是兜底性关注。其次,必须关注课标要求,这也是兜底性关注。最后,还应整合信息技术,兼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认真学习教研成果后,教师在九(2)班展开了又一次教学。这一次,我们看到教师依然采用了八段小视频,总时长不足12分钟。同时,八段视频分为两组,第一组的主题是“怎样让火烧起来”,第二组是“怎样把火扑灭”。第一组的视频分别为:①将一束细木条放进火焰,结果木条燃烧起来了。②在铁丝上捆一根点燃的火柴伸入纯氧,结果铁丝燃烧起来了。③加热少量煤粉与硝酸钾的混合物,结果产生燃烧。④将一小块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白磷自燃了。

学生看完第一组视频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八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并结合视频,讨论“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积极、自主地讨论学习,并写出燃烧的条件:被燃物、空气、达到燃点的温度。

然后,教师播放第二组视频:A.抽走火堆中的木块,火堆熄灭了。B.盖住广口瓶盖,瓶内燃烧的蜡烛不久就熄灭了。C.在火焰上盖上一块石棉布,火焰熄灭了。D.在蜡烛火焰旁边围了好几块冰,结果蜡烛熄灭了。

八个学习小组继续讨论教师提出的任务“灭火有哪些措施”。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刚才列出的燃烧条件并不充分,还缺少“被燃物与空气接触”。

接着,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依据燃烧条件来提出灭火措施,教师将八段视频的简单图标做了对应性调整:①—A、②—B、③—C、④—D。

经过这一微妙的处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轻松地总结出灭火措施。第一类:釜底抽薪,不能火上浇油;第二类:熄风灭火;第三类:隔开被燃物与空气;第四类:降低被燃物周围的温度。

此时,教师进入正题,分析学生的判断。她针对第二类灭火方法提出,假如火焰遇到了比它需要量大一些的风,会不会熄灭呢?接着点开第九段视频,学生发现,一个刚刚点燃的小煤炉在鼓风机的帮助下,很快就燃烧起来。但是,加大鼓风机的风速后,刚才还十分旺盛的火炉却慢慢熄灭了。接着,教师告诉大家:“火炉在燃烧时,适合的风速虽然可以带走热量,但也带来了急需的氧气,因此火炉越烧越旺。然而,一旦风速加大,带走了燃烧需要的温度,即使补充再多氧气,火焰一样会熄灭。在森林灭火中,就有种风速灭火机,运用的就是这一原理。”

下课后,学生围着电子白板七嘴八舌,仍然沉浸在观看、学习、讨论中……

新课道

上述三节同一主题的化学课,都使用了信息技术,但效果完全不同。无疑,第三节课最理想。

为什么?

原因是第三节课的榜首关注经过了提炼,课上采用的信息技术是依据提炼后的榜首关注而设计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榜首关注间的理性关联是新常态下需要遵循的新课道。

不错,课堂的确需要问题来驱动。但是,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和解释这些问题?如何有效地分析这些问题?如何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技能、方法?这才是课堂的灵魂。

美国学者M·Neil Brtuart,Stuart M·Keele曾指出,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第一节课的教师虽注意了这种起点,但是定位太低;第二节课的教师同样关注并建立了这个起点,但却没有继续养护;只有第三节课,不仅定位合适,而且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分析,不断深化,达成了高效课堂。我们发现,精选的视频(教学视频不能太长,不然滥化的信息会转移课堂关注力),以及合理地排列视频,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真正地做到乐学,不仅要敢问、想问,还必须会问,这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高效课堂的蹊径,也是新常态下的课道。

什么是课道?其实课道的本质是人道,是人的发展之道。而这里的人,不仅有学生,也有教师。只有借助信息技术落实课堂需要的榜首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保障学生的高效学习。只有让教师颠覆自己的教学传统,把自己的关注建立在“现实学生”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关系上,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三节课化学课榜首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我演孟子
有毒
那是什么
在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尝试
从“小豆包”到“大辣椒”
给鸡添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