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挺立天地间
2016-05-14尤大江
尤大江
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来是纯朴的农夫、勤劳的工人、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真无邪的孩子;可79年前一群强盗闯入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强盗们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亲人、孩子、父母,这群人从此有了同一个名字:抗日军人。
在经过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后,在付出了世所罕见的牺牲后,在71年前的今天,日本人投降了,举国欢腾,这群人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
1971年6月26日,“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之一宋学义因病在郑州去世。八年后,1979年6月25日,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成为安葬在河南沁阳烈士陵园的一百五十八位烈士中唯一不是牺牲在战斗中的革命烈士。
宋学义1918年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人,出身贫苦,祖父和父亲常年给地主扛长工,哥哥整年累月跑老山(太行山)担挑为生。宋学义从小就当童工,给县城一家面铺蹬大箩,全家老小拼死拼活干,总是维持不了生计。到1937年,共欠四十块银元高利贷,地主乘机把全家仅有的二亩保命田夺走了。从此,一家人的生活更无着落。宋学义只好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父亲带领全家逃荒,哥哥被压死在山西大同煤矿,婶母、堂弟相继死于日军刺刀下,姐姐、妹妹先后卖到本县杨香村和江苏徐州。不久,父亲因贫病交加也离开了人间。1939年夏,他在济源王屋山讨饭途中,巧遇抗日游击队,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五坨三十六峰,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1941年秋,日军华北司令部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24日,三千五百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有两千多人围困,形势十分严峻。25日,驻扎在狼牙山周围的界安、龙门庄、北楼山、营头的敌人三千五百多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九路向狼牙山发起进攻。邱蔚团长将情报告杨成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三团、二十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被围的游击队员和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午夜,我“红一团”团长邱蔚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五百多名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七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鬼哭狼嚎,丢下50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战士大部分牺牲。为了让大部队及七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当夜,宋学义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进入阵地,凭借险要的地势,同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决战。他们把手榴弹捆成捆,以弹代雷,埋于山腰各处,然后分五路隐蔽起来,放冷枪把三千多敌人紧紧牵制住。敌人恼羞成怒,用大炮向狼牙山猛烈轰击,五名战士在敌人打炮时隐蔽起来。炮火一过,他们又用枪弹、手榴弹袭击敌人。这样边打边往山顶退,把日军死死牵制在狼牙山上。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五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宋学义及其战友撤到三面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时,敌人一次又一次向上冲锋,五壮士先用枪弹、手榴弹,后用石头接连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共产党员马宝玉在火线介绍宋学义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掷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毁枪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们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负重伤。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被送往野战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当时“红一团”团长邱蔚在距狼牙山棋盘坨峰五公里的另一座山峰上用望远镜目睹了七连六班抗击日军战斗的全过程,目睹了最后全部跳崖的经过,他对身边的人员哽咽地说:“七连是好样的!六班是好样的!”敌人撤离后,邱团长立即组织突击救护队,抢救“五壮士”。另有史料记载,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五个人,他们在悬崖上排成几列,随着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当年19岁的青救会主任余药夫是“五壮士”幸存者的救护者,日军进攻狼牙山地区时,他和群众一起进山区与敌周旋。“五壮士”跳崖的当天晚上,他遇到了拖着伤重的身体、在山路上艰难爬行去找部队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当即搀扶二人到棋盘坨古庙抢救,是老道人用那神秘的千年古方将他们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余药夫给他们做饭放哨、探路,第二天又和古庙道士一起,送两位壮士归队。余药夫后来在党报当过编辑、记者,最后当上了石家庄一所师范大学的副校长。他在《广西日报》撰写回忆文章,并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编成了一本厚厚的书,书名叫《壮士葛振林》。
1941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刊登了通讯《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这是迄今能够查到的关于“狼牙山五壮士”最早报道。此时距五勇士跳下悬崖已过24天,记者经过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稿件由交通员穿过敌人的封锁区七个县,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报社编辑部。文章发表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各种渠道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三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1942年4月,晋察冀军区在棋盘陀上建立了“三烈士塔”,后毁于日军炮火。1959年3月“三烈士塔”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44年,宋学义因伤残转业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北管头村担任农会主席,与贫农女儿李桂荣结婚。1947年,宋学义得知家乡解放,和妻子一起返回沁阳北孔村务农。沁阳市博物馆珍藏的头号文物是一个早已明显磨损的、形状独特的皮质腰带,这是宋学义生前很少离身的“腰卡”,为的是让这条腰卡里层叠的钢板替代他伤残的腰椎,承受上半身大部分重量。这条有点儿像电影里的子弹带的腰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当地政府为宋学义重新定制的。在那之前的十余年间,宋学义戴的是用一条帆布子弹袋缝入钢板制成的腰卡。回到家乡,宋学义的党组织关系并没有断,但他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的事情,加上长途迁徙和战争年代档案资料不够健全,从1947年到1951年的几年间,复员回乡的宋学义“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其时,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宋学义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完全知道名气意味着什么。他辛苦地拉扯着一大家子人,却拿着伤残补助周济乡亲,自己拖着伤残之躯爬树,揪树叶补充自家口粮。
1951年10月下旬,在沁阳县政府民政科工作的张贺兆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中央要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要在全国开展一次寻访英雄活动。根据线索,“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就在沁阳,要尽快找到他。张贺兆通过查找伤残军人花名册,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深秋天气里,站在面前的这个比实际年龄三十三岁苍老许多的农民,夹衣单裤,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拦腰扎一条草绳,腰驼得厉害。张贺兆上前套话,宋学义随口道来,参军打仗的重要经历都对上了。可张贺兆一提及1941年反“扫荡”,宋学义就把话题往别处岔。还是宋学义的妻子李桂荣趁丈夫被村里叫出去办事时,拿出了一枚奖章,上面刻有“勇敢顽强”四个字,这才使张贺兆对宋学义的身份确定无疑。如今这枚奖章存放在国家博物馆中,杨成武将军代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亲手为宋学义佩戴奖章时的照片,也保存了下来。照片上,年轻的宋学义紧抿着嘴唇,努力挺直着腰板,只是他的身后,必须有人搀扶。
宋学义被“发现”后,历任民兵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中共王曲公社委员会委员、县委委员,曾先后出席全国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他见过不少大场面,也遇到过不少老战友、大人物,甚还被毛泽东主席请进中南海的家中吃过饭。他有很多机会跳出农村,当官提干意味着什么,宋学义自己心里也清楚。但他就是一直在家乡北孔村担任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实行了盐碱改造,从原来最穷的要饭村,变成了富裕村。公社化时期干部不计工分,可宋学义有时间就下地,腰不行,干不动重活儿,就整天拾粪。在乡亲们印象里,他几乎总是背着粪筐到处走,天热时到哪儿都戴个草帽。那时人们为了防止草帽失落,都在草帽檐上用红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宋学义也是这样,后来他改了,只写一个“宋”字。儿子宋福保觉得奇怪,为这事问过父亲,宋学义的回答是,不能让人家一看见这名字就想起课本上写的、电影里演的狼牙山那些事来。宋学义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喊着说自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1959年他到河南滑县开会,适逢河堤决口,在场的群众手足无措,宋学义立即跳进水里抢险,并高声喊道:“我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大家听我指挥,没带工具的下水,挨个排在决口处筑成人墙。”人们顿时跟着“扑通扑通”跳了下去,用身体堵住决口。曾长期在沁阳县委宣传部任职、与宋学义打了几十年交道、最终成为宋学义传记作者的李成杰说:“关于宋学义的闲话和议论一直都有,说他没本事,要不那么大功劳,咋还是个农民?”宋学义虽然处境艰难,身体不好,但性格开朗,爱开玩笑,对闲言碎语,乃至侮辱非议,也就是一笑了之。因积劳成疾,宋学义1971年6月26日逝世。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是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又历经张家口、清风店、太原和天津战役,还参加过江西剿匪和抗美援朝,全身六处负伤,为三等甲级伤残。抗美援朝归来,葛振林历任湖南省军区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湖南省军区警卫营长、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1962年调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1966年春,49岁的葛振林经批准离岗退养,1981年7月按副师级待遇离职休养,1983年6月提高为正师级待遇离休干部。葛振林一生荣誉多多,1941年9月被晋察冀军区授予“狼牙山五壮士”光荣称号和“民族英雄奖章”“青年奖章”各一枚,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1991年被全国下一代协会评为先进个人。这后两项荣誉,正是他离休后生活乃至生命状态的真实评价,葛振林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关心青少年成长上。曾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担任衡阳市二十多所中小学校、全国近二百家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并先后应邀到全国十多个省市的部队、机关、学校、厂矿以及监狱、劳改农场等单位,作报告四百余场次;与全国各地近万名青少年有过书信联系。葛振林很少向中小学生忆述狼牙山那一幕,而是讲述其他的更多的战斗故事,话优良传统,谈理想信念,每次都叮嘱青少年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一些老战友问他为什么总不提狼牙山跳崖的壮举,他总会说:“咱们都是八路,那个时候,换了你们,你们就不会跳吗?”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在中国是尽人皆知的。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那高呼口号、相继跳崖的身影,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为悲壮、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成为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标志。而后,这个英雄事迹屡屡见诸报刊书籍,并被付诸音乐、美术、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1958年,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正在北京门头沟拍摄,成为红色经典。剧组特意把葛振林和宋学义请到拍摄现场。而普及、宣传最力者,莫过于《狼牙山五壮士》这篇千字文章入选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