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弓仲韬和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2016-05-14崔根乱

时代报告 2016年7期
关键词:斧头李大钊区委

崔根乱

1923年的春天, 一个名叫弓仲韬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由此产生了一个让历史和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的成立,也由此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弓仲韬1886年生于安平县台城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初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在沙滩一所小学任教,与李大钊结识,并在李大钊的启发教育下,开始学习研究马列主义;1923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早期的党员之一。

弓仲韬入党后,接受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同志的指示,秘密回到河北省安平县,开展革命工作,他回到台城村后,卖掉自家的20多亩地,在村中办起了“平民夜校”,挑灯编写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他以此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农民组建农民协会,从中发现、培养党的积极分子。不久,即把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弓凤洲、弓成山发展为中共党员。

1923年8月的一个夜晚,台城村大街口乘凉聊天的人们早已散去,可弓仲韬在平民夜校里的几个人却迟迟没有离去,他要为自己经过精心培养的两个年轻人弓凤洲、弓成山秘密举行入党仪式。

弓仲韬将桌子上的围灯捻得亮了些,拿起粉笔,在夜校的黑板上工工整整地画出了镰刀和斧头相交的图案。

“党旗”,弓凤洲和弓成山一眼就看得出来,并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他们很熟悉这个图案,因为弓仲韬曾经给他们介绍过联共(布)党旗的镰刀斧头图案,弓仲韬赶紧上前捂住了他们的嘴,二人便会意的点点头。

弓仲韬将镰刀斧头的图案画好,低声说道:“我们开始吧!”

三对紧握的拳头一同聚集到了镰刀斧头的图案下。弓仲韬凭着自己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拟了几句誓词,以老党员和介绍人的身份,每引领一句,弓凤洲与弓成山便跟述一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消灭资产阶级,打倒军阀列强,重建劳动阶级国家。”

“不怕牺牲,严守秘密,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这些声音虽然算不上高亢(迫于环境),但是从喉咙中喷发出来的是那样地深沉,那样地坚定。

接下来,三人在灯周围坐下,由弓仲韬主持召开了台城村共产党员会议。他尽量压低声音说道:“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李大钊同志和北京区委的指示,结合我们村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党支部,壮大党在农村的力量,以便更好地组织起广大农民兄弟,向军阀和列强开战,咱们讨论一下,请你们先发言。”

“俺们听党的,党怎么说咱怎么办!”弓凤洲先表了态。

接着,弓成山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

“既然如此,我们再讨论一下党支部的组成吧!”弓仲韬接着说,“关于名称,因直隶省和安平县尚无共产党的组织机构,我们要跨省直接接受中共北京区委领导,所以就称台城特别党支部吧!”

经过三个人讨论,一致同意推选弓仲韬为特别党支部书记,负责宣传党的政策、组织民众开展对敌斗争的领导工作,弓凤洲为组织委员,弓成山为宣传委员,配合弓仲韬工作。

之后,他们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壮大党员队伍,组织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会议一直开到了东方露出鱼肚白,三个人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随后不久,北京区委批准了中共安平台城特别支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第一个基层组织(支部),就在台城——冀中平原安平县的一个普通村庄诞生了。

从此我们党早期农村革命斗争的火种就在冀中冀南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建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安平人民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

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第一”这一宝贵资源,安平县于2002年新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征集到一批有历史价值的革命文物,整理出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史料和详细生动的讲解材料,制定出了完善的管理制度。2004年和2008年又先后对馆内展览进行了整改。2009年前,衡水市和安平县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纪念馆的建设、管理、使用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农村党员培育基地,2009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猜你喜欢

斧头李大钊区委
金斧头和银斧头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遗失的斧头
没造成船,却刮了脸。
锋利的斧头
白云区委离退局深入调研“311”工程
钟山区委离退局开展扶贫户回访工作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