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变革势在必行
2016-05-14周汉民
周汉民
以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领域的最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以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是2016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而着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正是要解决目前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结构存在问题
少数的产业无法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大量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能源、房地产等少数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的初级产品生产领域,短期内的产能非正常增长严重透支环境和需求,造成大干快上和壮士断臂快速切换的经济大起大落;少数的产品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现有的产业格局,极大束缚了产品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无法适应丰富多变的消费需求。大企业占据过多的资源和人才,超量生产出少数大众化产品,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民众出国抢购的奢侈品,大多是国外中小企业生产的小众化产品;少层次的垄断供应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以行政审批为主的产业和市场准入管制,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多向性和多层性,无法适应多元、多层的消费需求。尽管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和规模世界领先,但始终处于平时运能严重过剩,而节假日尤其是春运期间又一票难求的失衡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理念问题——我国综合国力弱,要想取胜,只能把力量集中到少数点上,通过制造局部优势来制造亮点;我国市场大、产品标准低,中低收入者多,消费层次低,再烂、再差的商品都有市场,这就强烈刺激了企業的数量扩张欲望;我国的劳动力专业技术低,我们的生产只能集中在和低专业技术相匹配的领域中;我们迫切需要在GDP上尽快超越,就需要不断透支过去和未来,以及环境,同时通过垄断来获取当前收益的最大化……这样的理念,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源配置体系的集中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功利性和市场监管的垄断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路径。这是一场从理念到行为的重大转变,是一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重大探索,其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需要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但为了明天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必然的选择。
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一说到供给侧改革就拿日本马桶盖和感冒药,拿欧洲名牌包说事,不仅永远无法调整好供给侧结构,甚至还会在经历现有产能严重过剩的痛苦后,造成马桶盖、感冒药、名牌包的新一轮大规模产能过剩。太阳能、风能、汽车等产能过剩,就是前车之鉴。供给侧改革的真正着力点,应当针对导致供应结构缺陷的主观因素和客观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从“扬长避短”向“取长补短”转变。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资源、要素不要过度集中在少数产业,防止短期产能急剧膨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严重过剩,同时造成其他行业的萧条萎缩。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开放,任何主体都有进入市场的资格和权利,不能以不合适的门槛和条件,把市场搞成少数主体的摇钱树,而让消费者被迫接受价高质次的商品和服务。从“好大喜强”向“扶贫济弱”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的天性本能地追求垄断,为了抑制这种过度的追求,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反垄断法规,我国也应该对此予以借鉴。
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为极大提高生产力,供给侧改革至少要侧重五个要点。第一,人力资本必须予以极大的关注和不失时机的支持,劳动力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第二,资本的涌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第三,中国是世界土地面积第三的大国,应更为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农村的土地确权、流转和发挥效益当成为供给侧改革一个极为关注的要点;第四,要注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第五,政府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当下的任务就是极大的提升创新能力,这其实就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将追求有效需求满足成为其重要目标。有效需求满足的重要目标如何体现?我以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创新能力。很多人现在奢谈服务业的发展,我不否认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很重要,但现在中国还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绝对不要低估工业化朝气蓬勃的力量。
中国已经经历了两个三十年,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工业从无到有,1979年到2009年中国工业叫从小到大,但是今天中国就是要迈进新的三十年,目标就是由大转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极大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效能的发展国家,这一模式今天让我们警醒。这样的自觉难能可贵,不是别人告诉我们,是我们痛彻地感知我们就是这样的情况。
由此我认为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其实就是三个方面:
机制改革。我们在谈论结构性改革,其实今年最大的供给侧所需是,与这样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我们缺了很多。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革命永远存在。举例来说,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民法典还在草拟,这是我们很需要及时颁布和实施的,这就叫供给侧改革。因此结构性供给改革首先就是体制改革、机制改革、法制改革。比如,中国当时为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中央级和其他层级的法制改革涉及到1150部,伟大的法制改革今天又迎来了这一时刻。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把社会资源调动起来,我们以往强调的是政府和企业,别忘了社会力量有重要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把第三方力量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我讲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二个要素。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强调国际合作。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路人皆知,但反过来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如此之高,也令我们非常关注。G20国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刚在上海结束,拉开了2016年G20系列峰会的序幕,峰会2016年9月将在杭州举行。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对这样的会议就提供了非常必要的,不能叫范例,但至少是一个基础。中国正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走在世界民族之林,但责任是明确的,就是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
另外,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不必要在许多的模糊词汇中找到明确的界定,比如与供给侧相对的是需求侧,需求侧强调三架马车的驱动,难道到供给侧改革的时候,这三架马车都失效了?不是。
第一,供给侧和需求侧不要对立,它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第二,经济模式从来没有划时代的理论告诉我们,既往不咎,来者可追,它其实是对一个历史长河中进程的描述。比如分享经济,作为分享经济,就是所谓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之外第三种力量的崛起,第三种力量的作用,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分享经济在今天最需要分享的是知识,然后是我们从今之道,理论可以探讨,但是截然不同的划分、要分出分水岭、时代感,大可不必。
中国38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供给侧改革没有忽略,至于分享经济同样如此,它不是我们未来的新经济模式,而是在今天重要的经济变革中的必要元素。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