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穷家富路”溯源于永生
2016-05-14郭东贤
郭东贤
平易近人
现在形容人态度和蔼可亲,使人愿意接受时,人们经常用“平易近人”一词。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平易近人”这则成语原指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归附。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曾为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大功。周公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到那里去,而仍旧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长子伯禽去接受封地,当了鲁公。
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在那里施政的情况。周公很不满意,对他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汇报?”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在这以前,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来报告在那里的施政情况了。当时,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
周公听了伯禽的汇报后,不由叹息道:“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意思是说,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
从典故来看,在征服了某地之后,政策“平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近民”,这是出于政治需要。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对此有过精彩的评论:“对于被征服的地方,如果想要保留,那就采取两种手段——第一种就是把旧君的血统灭绝;第二种就是不改变法律,也不改变赋税。”马氏所指出的第一种手段过于残酷,而第二种手段则与中国古代开国君主的政治策略一致。
但是,“平易近人”后来演变成为形容人的态度谦和,这和当初表达“平易的政治策略”的意思相差得就有些远了。
穷家富路
请判断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改革开放以来,修路脱贫渐成社会共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兴起一股修路热潮,有了宽敞的路,自然就有了来开发的人,正所谓穷家富路。
读到这个句子,很多学生顾名思义,以为“穷家富路”说的就是处于穷困中的人必须先修好路,然后才能脱贫致富,因而认定“穷家富路”使用恰当。其实,这种判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并未理解“穷家富路”的含义与用法。
“穷家富路”是个成语,源于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十三回:“银子虽多,贤弟只管拿去。俗语说得好:‘穷家富路。”意为在家手头拮据尚无妨,出外宜多备盘缠,免遭困难。又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穷家富路,多带点,用多少算多少。”《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之为:“居家可以俭省些,而外出最好多带些钱物,以备不时之需。”用例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多见,例如:
1.节俭是应该的,出门,特别是出远门,路途所遇,不能意料。古人所云“穷家富路”,我觉得很有道理。(如皋新闻网 2013年7月16日)
2.我的理念是“穷家富路”,既然都决定出去玩了,就是做好花钱准备的。(中国经济网 201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