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泊宁静、真爱真性情的士大夫

2016-05-14唐惠忠

课外语文·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团长小手汪曾祺

唐惠忠

名家

概览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接触到大量新文学作品和翻译的作品。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最初的作品有《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等,得到了当时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的小说家沈从文的亲自指导。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1947年写于上海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在小说题材和创作风格方面都受到沈从文小说的很大影响,并显露出自己的艺术风格。1948年出版小说集《邂逅集》。同年到北平,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推荐任职于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调到北京市文联,1954年又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在此期间,担任《北京文艺》(后改为《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等刊物的编辑。1956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获得好评。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地区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1962年回北京,在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77年后重新开始创作,1980年随着《受戒》的发表进入创作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作品,先后出版小说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孤蒲深处》《旅食集》《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和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1987)、《汪曾祺文集》(四卷,1993)、《汪曾祺全集》(八卷,1998)等,均受到很高的赞誉。

思想

解读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分析:“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他可以发脾气,赌咒发誓。”“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许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可见,汪曾祺亲近儒家,乃是看到儒家在人伦道德的践履中,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执着与肯定,这构成了汪曾祺精神世界的现世品格。这一现世品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广泛乐趣,一是对人的生老病死的通达态度。

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有两个明显的兴趣点,即各地的风味吃食和风俗民情。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看,存在于广大农村的“活着”的民间文化,其实是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和转化的生动形式。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的是慰藉,不是悲苦。汪曾祺另一个现世品格就是对生老病死的通脱旷达态度。《七十书怀》《自得其乐》《祈难老》《无事此静坐》,这些文章都流露出汪曾祺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晚境心态。《祈难老》中,汪曾祺从太原晋祠的“难老泉”说起,认为“难老”之名取得甚好。不说“不老”,而说“难老”。所谓难老,乃是希望老得缓慢一点,从容一点,不是“焉得不速老”的速老,不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那样的衰老。他指出:“老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脱的。”

风格

解读

汪曾祺的文风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其作品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李木生在《世纪绝唱汪曾祺》一文中写道:“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的确,汪曾祺先生一生将美育的担子挑在肩上,进而将美推向了极致。比如《葡萄月令》里的葡萄,简直就成了仙子,读来让人心头美得酥酥地离开了一切凡尘——“一月,下大雪……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窑里”“二月里刮春风……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枝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四月,浇水……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八月,葡萄‘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得像玛瑙,红得像红宝石,紫得像紫水晶,黑得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是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金题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这儿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这儿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与解析]

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本题考查概括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注意“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解答时注重阅读描写“老头”形象的重点词句,如“穿得很破烂”“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他可不在乎这个”等,然后用形容词概括其特点。)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与解析]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先要找到“虚拟的旁观者”的“评说”区间,然后紧扣文本,从旁观者的情感态度和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分析其效果。如“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先有惊讶与怀疑,继而是轻视与鄙夷。同时,如此处理,能令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答案与解析]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言表现力的能力。在画线部分,“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既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又强化了叙事的戏剧效果。最妙的是“‘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描写主人公这么快就故态复萌,与前文相联系,确实颇耐人寻味。)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答案与解析]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应当先分说“不避其繁”“不避其简”各有怎样的用意与效果,再考虑两者结合、互为映衬所产生的作用。很明显,开篇属于环境描写,收尾则留下了悬疑与余味。)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与解析]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本题考查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注意从人物形象、核心情节等侧面多角度思考。比如作家写“老头”的神态、动作、言语,这些其实都指向人物的内心;而“打架”事件、“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重在凸显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严,且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总的看来,作品中寄寓着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善意与尊重,而非审丑,更不是揶揄、挖苦、贬斥。)

拓展

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用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倚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

“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春之卷》)

1.小说开场交代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概括其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送他20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你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情节事件?

4.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探究。

参考答案:

1.①引出下文,为陈小手的出场作铺垫;②展示社会环境,为陈小手的悲剧命运作铺垫。(本题考查小说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2.陈小手是旧社会一个男性产科医生的形象。他身上有许多令人尊敬的品质:①特立独行。他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以一名男性的身份学习医生们都不屑为之的产科,做只有女人才做的接生工作。②医术高超。他有着高超的接生技术,救活了很多产妇和婴儿,以至“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③正直敬业。为了不耽误接生,他特意养了一匹白马,争分夺秒,救人于危难,对自己的职业怀着一颗虔敬的心。④品德高尚。他不计酬劳,也从不以救命恩人的身份自居,对人谦恭有礼。(本题考查小说的形象概括和分析评价。能力层级为D。)3.虽然接生和碰团长的女人是一回事,但团长心里存有两笔账:一桌酒席、20块现大洋,是给陈小手接生的报酬;转过来又给他吃枪子儿,是他“罪有应得”,因为他碰了自己的女人,正所谓“以德报德,以冤报冤”。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团长的虚伪和残暴,更暴露了其男权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4.示例:①不同意,陈小手的死有其必然性。②陈小手自己运气不好,死在一个恩将仇报、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手上,似乎有其偶然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陈小手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以团长为代表的男人们骨子里的封建男权思想。③把女人当成男人的附属品,男女之大防即使医生和病人也不能逾越,这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仅团长这样,那些大户人家和中小户人家的男主人,还有同行的男性医生们莫不如此。陈小手在这些男人心中早就应该死无数次了,只不过最后动手的是团长罢了。④传统文化中狭隘愚昧的男权思想容纳不下陈小手这样的“异端”,他的死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本题考查对小说意蕴和民族心理的发掘,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F。)

猜你喜欢

团长小手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大手牵小手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抢亲
大手牵小手 平安伴我走
大手牵小手 快乐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