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建议

2016-05-14古丽娜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疆现状

古丽娜

[提要]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国内外发展变化所提出的重大举措。而新疆作为边疆多民族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活习俗等条件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只有充分考虑到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认真总结新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找到适合新疆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新疆;新农村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7日

引言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都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也是诸多学者关心的焦点问题。“三农”对中国的改革影响较大,中国的改革第一步就起源于“三农”。中国未来的发展与成败,也必然与“三农”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以农为根本,只有解决好根本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才能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新农村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建议的提出和执行,成为了农村第二次飞跃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新疆新农村建设现状

在约占中国国土面积1/6的边疆地区——新疆,“三农”问题得到了自治区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稳步推进,使农民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了乡村人民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1、农业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2.8亿人生活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很有必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过去的5年中,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措施,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丰年有余。将新科技带入了农业,将农业科学化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2、农民收入。农民的收入是各地区迫切解决的难题。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不断自我吸取教训,完善了农村的基本设施,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53.4%下降到46.2%,基本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新疆农业产值的主要来源为棉花和谷物植物,以棉花产量为实例,2007~2013年棉花产量对比分析,棉花产量没有持续增长的幅度,反而有所下降,增幅不稳定,这也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考虑当地区域的诸多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长期维持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及时更新。(图1)

(二)农村社会事业收入

1、农村教育卫生平均收入。近几年,新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但城乡之间的差异还是巨大的。2013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74元,而农村人均收入为7,296元,两者比例为2.7∶1,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差距,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资源。

虽然对建设新农村投入巨大,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农民受教育底子薄弱,包括村干部,因此大多数人片面的以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为了改善村容村貌,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意愿,盲目的去搞建设。把不必要建设的事物当成重点;其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不少农村至今还受到水、电、路的制约,无法达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要求,很多地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其三,部分村干部依赖思想严重,村民文化素质低。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存在依赖思想,上级给多少经费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其四,各地环境不同,对发展农业要求就不同,好多区域盲目效仿其他地区,但结果却相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将主要目标定位在以下五点: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变农村容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以上五点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的推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运用十八大精神,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和思想。思想统一,行动就能高度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达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要带着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发动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真正做到新农村人民共建,建好新农村人民共享的良好局面,用十八大精神整合资源。

2、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事业不单单是教育事业,而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果实。让农民相信科学,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强农民综合生产力,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从根部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依法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3、农村文化需求层次下降。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得到了完善,但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促使农村文化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的趋势。不合理利用设施,使原本好转的形势反向增长。农民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增大。农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农民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甚至贫乏。农民朋友闲暇时,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进入图书馆阅览、去体育馆健身等。所有开设的场所,因为无固定人员值班关闭,图书馆也很少更新设施及图书,光顾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三)农村生态环境

1、农村环境污染。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形势多元化,面积不断扩大,后果具有不可逆转性。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药、化肥的施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秸秆没能得到很好的综合利用,焚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粪堆随意堆放产生的雨水淋溶污染地表水和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企业厂矿生产废气、废水、固废排放过程中的转嫁污染;

2、农村可利用资源。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任务,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果实。让农民相信科学,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强农民综合生产力,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从根部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

二、新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牧区是后进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制约因素较多。如果没有外部的帮助和支持,牧区的游牧民很难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资金紧缺是牧区发展的重要症结,只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方可确保牧区加快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国家财政、金融的支持,靠地方政府,只能是无米之炊,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解决的。因此,在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国家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加大对牧区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游牧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加强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对牧区的专项拨款和补助规模。新的财政体制实行后,中央集中财政较多,而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返还比例过小,没能充分体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因此,建议在今后对财政体制不做调整的基础上,能否将相当比例的税金返还给牧区,集中用于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为当地牧民服务,让游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在金融政策上,增加牧区贷款额度,扩大贷款授权、放宽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

牧区普遍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一些定居下的牧民,虽然每户分到了几亩土地,但大多水土条件差,不是盐碱就是干旱缺水,由于缺少农业科学的种植经验,很少进行田管,每年春天播下种,到秋天来收获,收成极低,有的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定居下来的牧民又回到原来的游牧状态,生活水平相当低。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以发展畜牧业为主要产业,解决温饱,走种养相结合道路,发展红花、胡麻等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旅游业,大多数哈萨克族牧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工业少、空气污染少,有天然草场的衬托,山清水秀,很适合旅游。

三、对策建议

现代化农畜牧业是农牧民提高经济收入的根本出路,将以前的普通经营方式向商品生产方式经营转化,努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在有限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下,利用有利正确的方式推进产业化、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同时,利用自身优越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民俗旅游业和草原生态旅游。

安置定居点虽然取得很好的效果,农牧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收入也增加了许多,但农牧民还是没有利用好这些优越的条件,把握机会的意识比较浅,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相互攀比、挥霍,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定居给自己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很多家庭都用政府扶持的资金去买消耗品,如汽车、摩托车等,而没有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其他生产工具、仪器来继续增加收入。

有些牧民对定居的理解有很大的错误,把大部分牲畜卖掉,以为定居就要像城镇生活一样,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是无法达到的,擅长的项目被自己放弃,只靠政府的扶持是无法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民族民俗,使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现代化畜牧业,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设施。多年来,由于草场资金投入有限,草场建设缓慢,因此经济发展滞后,牧民收入低下,难以筹资进行饲草料建设和暖棚的修建。只依靠国家补贴是无法完成的,也需要当地财政部门支持与扶持。要积极听取农牧民的心声,在物质、精神方面切实做好牧民定居工作。

(二)从实情出发,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农牧民文化程度,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破了这个难点,整个教育形势将会发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抓好普及初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要大面积地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严格控制学生流失。针对游牧民族多处于偏僻边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语言不同、文化心理不同、自然条件差的情况,从财政中安排资金,逐步免收小学课本费、学杂费,让适龄的游牧民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初中就读。另外,加强双语教学力度,根据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汉语言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

(三)提高乡村医疗水平。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乡村医疗人员,实施送教下乡政策,积极开展乡村全科医师培训,为促进农村社区卫生工作做出贡献。而且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统一管理,新进入乡镇卫生机构的人员学历必须达到专科以上,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学历必须达到中专及以上。在规定时间内对在岗的无学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不合格的分流,从制度上保证医疗卫生队伍的基本素质。而且要长期开展医疗宣传工作,加强对民族医药知识的培训。提高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使农牧区人民享受正常的医疗服务,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条件的主要途径。

(四)改变农牧民传统的思想。要让农牧民意识到科技的力量,传统的游牧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无法解决现有的差距。正确理解定居的含义,定居不是为了放弃畜牧业,而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是等到一切枯竭了才去后悔遗憾。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利用资源是保护牧区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建设饲草料基地,牧民科学种草养畜,实行冷季牲畜舍饲,暖季放牧,使季节草场利用得到有效的调剂使用,缓解冷季草场压力,使其休养生息,提高生产能力。此外,加大草地植被恢复及绿地覆盖面积,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又能得到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五)挖掘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发展旅游经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只要利用好这点,就能够开启一片属于自己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旅游经济体系。发扬自身的优势,结合现有的资源,将自己的传统融入旅游经济,发展民俗旅游,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无论规模大小,都会吸引凝聚各种商机。例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叼羊皮、姑娘追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利用好这一特色,就能达到一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伟光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1.

[2]李江峰.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郑州大学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8.

[3]李炳坤.新农村建设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国改革论坛.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新疆现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