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双音节词修辞学造词法研究
2016-05-14李红梅
李红梅
【摘 要】修辞法造词是一种古代造词法的一种,它为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种适应汉语特点的能产的造词法。运用修辞学造词法造出的新词,大多为双音节词,十分具体、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表现力。修辞造词法种类很多,本文主要对比喻、借代和用典三种双音节造词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希冀引起相关更多的注意。
【关键词】修辞;双音节词;造词法
1 引言
造词法,就是创造新词的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在我国漫长的文字发展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许多创造新词的方法。如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语音学造词和综合法造词等。其中修辞法造词就是运用修辞手法来创造新词,它为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种适应汉语特点的能产的造词法。运用修辞学造词法造出的新词,大多为双音节词,十分具体、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表现力。众所周知,古汉语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如比喻、夸张、排比、双关等等,那么古汉语双音节词用到的修辞学造词法主要有哪些类别呢?
2 修辞学造词法的类别
2.1比喻造词法
比喻,就是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这也是自古以来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比喻的修辞格,可以将复杂的东西以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造出大量生动的双音节词语来。一个比喻的修辞格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必须具备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使用明喻和借喻创造双音节新词的方式比较普遍。
2.1.1明喻构造的双音节词。明喻就是直接将某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这类双音节词的前一部分是喻体,后一部分是本体。这类造词法在描述人身体特征、神情状态时用的较多,这类词通常本体和喻体都是有名次充当的。如“剑眉”,比喻眉毛很直,像剑一样。常用来形容男子长相英俊,气质不凡。这里,“剑”是喻体,“眉”是本体。类似的还有“蛾眉”,指眉毛像蚕蛾那样细长而弯曲,常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弯曲的眉毛。语出《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此外这样的词语还有“杏眼”、“柳腰”、“虎背熊腰”等。
除了形容人身体特征之外,这类造词法也有反映生活的。如“龟龄”,古人认为龟是长寿的灵物,如曹操《观沧海》“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因此,造“龟龄”一词,用以形容人的长寿。北宋张孝天《鹧鸪天 为老母寿》有词“通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
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还有很多是由动词作为本体的。如“瓦解”,指瓦片破碎了,常用来形容某个组织或集团破裂了,分解了。北宋文天祥有诗云:“人心已去,国事瓦解”。在这个词中,“瓦”是喻体,指“像瓦一样地”,“解”则是动词性本体。类似的还有“狐疑”,狐狸生性多疑,所以常用来形容人喜欢猜疑。颜师古说:“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成狐疑”。改词中,“狐”是喻体,“疑”是动词性本体。这样的词语还有“蚕食”,比喻慢慢吃掉、消灭。李斯《谏逐客书》“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又如“鲸吞”、“壁立”、“雷动”、“粉碎”、“蜂拥”等。
上面介绍的双音节词都是前一个音节是喻体,后一个音节是本体的。古汉语中还有很多词恰与之相反的,即前一个音节是本体,后一个音节是喻体的。如“云海”,把云的状态比作“大海”,这里,“云”是本体放在前面,“海”则是喻体放在了后边。又如“麦浪”,相容麦子像波浪一般起伏不定。宋欧阳修有诗云:“鸭鸣日出林光动,野阔风摇麦浪寒”(《游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类似的还有“泪珠”、“蚕蚁”、“眉月”等。
2.1.2借喻构造的双音节词。借喻构造的双音节词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整个双音节词可以看做是喻体的整体形式。如“鱼肉”,本意是指两种食物,但在古漢语中却是一个双音节词,表示“任由欺凌”的意思。《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后“鱼肉”常用作动词,表示“祸害”的意思。如“鱼肉百姓,以盈其欲”(《后汉书 仲长统传》)。类似的词还有“骨肉”,本指人体的基本组织,构成双音节词后指至亲的人。此外还有“手足”指兄弟,“领袖”指“代表人物”等。
2.2借代造词法
借代是借用与本来事物或现象相关的部分来指代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这种修辞方法创造的新词就叫借代造词法。它主要有以下一些用法:
2.2.1借人或生物的某些生理特征来指代相应的人或物。这种造词法应用较多,比较常见。如“黄发”,是指人上了年纪之后,头发逐渐变少发黄,是老年人的一个身体特征,后就用“黄发”代指老年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句子,这里“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又如“赤兔”,本是一种宝马身上的颜色,借代过来表示宝马。类似的还有“汗血”,指一种名贵的马身上出的汗像血一样红,后来就用马的这种特征借指该马。
2.2.2借人或事物外在的某个特征来指代相应的人或物。如“布衣”本是指一种粗布衣服,由于过去平民百姓都十分贫穷,穿不起绫罗绸缎的衣服,只能穿粗布麻衣,因而用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的特征来代指他们。后世便以“布衣”作为普通贫苦百姓的代称。《荀子 大略》中有“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又如“青衣”古代则主要是宫女、婢女穿的衣服,因而用“青衣”来代指宫女、婢女。古代,达官显贵之家的大门常常是朱红色的,因此,常用“朱门”代指富贵之家。如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如古代的读书人一般到十八岁的时候戴帽子,因此,是否戴帽子也被看做是否成年的特征,古人的帽子称之以“冠”,所以,就常用“冠”来借代人。如“弱冠之年”等。
2.2.3借某些特殊的处所来代指相应的人或物。古人对于住所的位置是十分讲究的,住在哪个位置一般就代表了其地位的尊卑,所以,古人借代居住的位置来代表人。如“东宫”,本义就是东边的宫殿,但在古代,东边的宫殿是位置除了中宫外最好的宫殿,所以并非一般人都可以居住的,只有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人才够资格,而在古代有此地位的人只有“太子”,所以,“东宫”就特指“太子”。如孔颖达对诗经“东宫之妹”的注解,“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又如“萱堂”本义指母亲的居室,后来便代指母亲。如宋代叶梦得有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后人也常用“令堂”、“高堂”来表示对母亲的尊称。
2.3用典造词法
用典造词法就是在文中引用一些故事或传说中特殊的字词或代表性的人或物来代表这个典故。如“垂青”这个词,本是来源于阮籍青眼看待嵇康的故事,于是后人就用这个词来表示受到优待或重视。如元谷子敬《城南柳》有:“柳眼垂青顾,认得俺东君是主”。这样的词语还有“中肯”,本来源于《庄子 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表示庖丁解牛的技巧非常熟练。其中“肯、綮”都是指要害处,后人便用“中肯”这个词表示抓住了事物的关键。如《明史 张居正传》:“间出一语辄中肯,人以是严惮之”。此外,还有“化蝶”、“闻鸡”、“染指”、“墨守”等词语,都是来源于典故造词法。
3 结语
当然,除了上述三种修辞造词法外,还有委婉、隐语、割裂、夸张、谐音等众多的造词方法,古人使用这些修辞造词法创造了大量生动、形象的双音节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汉语的词汇,增加了汉语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沈孟颖.《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J],《山东大学学报》,2008(3).
[2]沈锡尧.《借代造词法研究》[J],汉语学习,2012(2).
[3]查仲云.《修辞造词法在新词语中的体现》[J],烟台大学学报,2004(3).
[4]王建莉.《修辞在双音节词中的作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