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榜样教育研究
2016-05-14刘娴
刘娴
摘 要榜样教育能对小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榜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意贴近生活实际,注重潜移默化,重视舆论导向和长期激励等。
关 键 词小学生;榜样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48-03
榜样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因其符合儿童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且形象具体鲜明,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并乐于效法,因而被广泛推崇。榜样教育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我们榜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特地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匿名形式)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所公办小学,共发放问卷694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列入数据处理对象的为552份,回收率为90.3%。结果显示,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榜样的选树与学生需求错位
当前榜样教育所树立的榜样人物主要为以下几种:一是教科书中所树立的“英雄”或“伟大领袖”等人物形象;二是班级中的优等生;三是教师、父母等师长形象;四是明星类偶像人物。从图1可看出,老师在日常教育中主要以老师、同伴、父母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且三者平分秋色,差别不大,而伟人、科学家、英雄排名相对靠后,电影明星、歌星等的排名则更靠后。而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地位,老师是最高的,并且远远超过英雄、伟人等。其次是父母,而同伴则居于第5位。
2.教育方法单一
教师是进行榜样教育的主导力量,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是非判断能力均不强,因此对老师几乎言听计从,足见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然而,从实际调查和访谈结果看,大多数学生选择雷锋做榜样,也有不少学生选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等领袖或国家领导人。而在被问及是如何获知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来自课本和教师,少部分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而得知(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教师在榜样教育的途径选择上比较单一。
3.榜样教育过于形式化
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榜样教育,但大多流于形式。例如,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每年3月份的学雷锋月活动。除此之外,学生了解榜样事迹的主要途径就是教科书。在对学生所熟知的榜样人物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杨利伟的熟知程度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原来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则关于杨利伟事迹的链接,教师们在上课时都会有所提及,因此孩子们对杨利伟的事迹比较熟悉。然而,除了课本和固定的节庆纪念日活动,教师几乎很少有专门针对榜样教育进行的活动或课程,以至于在孩子们被问及榜样教育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时,超过61%的学生认为榜样教育对自己是有影响的,其余则认为影响不大甚或没有影响。
二、小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成因
1.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田守铭、陈国先和杨秀林等曾指出,儿童选择榜样人物的总体顺序首先是父母和老师,其次才是朋友,然后才是英雄人物等,因为儿童“选择的首位榜样人物(父亲、母亲、教师)既是他们道德理想中完善的人物,又是具有可亲近性的,易于模仿的人物”。 [1]而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为儿童树立的榜样与儿童自己选择的榜样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教师”这个榜样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教师一旦忽视了自身作为儿童模仿对象的重要性,对自身行为缺乏检视,那对儿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儿童的另一个榜样——父母,如果也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则同样会在无形中将儿童导入歧途。
2.缺乏对偶像崇拜的正确引导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2]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偶像崇拜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随意选择偶像,学校对此不闻不问,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家长对此坐视不管,学生可以随意更换自己的偶像,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在同伴的影响下又变成喜欢那个,但无论如何变换,学生选择的偶像始终与学校推崇的榜样人物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只是一味加强榜样教育的力度,收效必然不大。正视偶像崇拜的影响和作用,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合理契合的路径,借力打力,这才是让榜样教育事半功倍的出路所在。
3.应试教育重学业轻德育
在当前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许多学校虽说一直注重道德教育,但多是做表面文章,他们真正看重的还是学生学业质量。而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现象更为严重。在如此大环境下,孩子要想得到好的品德教育是困难的。而此阶段如果错失了德性教育的最佳时机,那么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人生当中要改变就更不容易。
三、小学生榜样教育的策略探讨
1.选取榜样贴近生活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会习惯性地以为,只有那些“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才具有榜样示范的效果。殊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道德榜样,往往超脱于现实生活,可敬不可亲,游离于少年儿童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之外,使他们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他们的生活本身色彩缤纷,成长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贴近生活现实,能与他们同奋进、共思考的“活”的榜样。这些“活”榜样并不需要“高大全”,那些生活在少年儿童身边, 积极向上、品德良好,在邻里、群众中具有良好声誉的普通人(包括少年儿童),都可以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
2.注重师长感染熏陶
父母师长在生活学习中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影响儿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证明,与其它显性榜样教育方式相比,渗透更能获得润物无声之效。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3]因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教育是自然而然、在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隐藏”起教育者的意图,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发或自觉地去模仿学习,最终逐渐形成一种道德习惯。
3.重视媒体导向环境
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被大大拓展,这为榜样教育更好地深入儿童内心提供了技术保障。但这些新媒体也有种种弊端,如部分媒体人忽视媒介的导向力量,社会责任感淡漠,为金钱和名利不顾及传播人群及影响,发布暴力、赌博、色情信息,令受众遭受信息污染,危害身心健康。这对青少年儿童而言,危害性无疑更大。如此大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过滤,构建一个绿色的榜样学习环境,尽可能避免对孩子们产生消极影响。
4.创新奖励强化机制
学生的道德成长是自己体验、感悟、选择和行动的过程,需要“自我”的参与,是一种主动学习。每个孩子都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成长,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4]因此,无论是榜样教育还是其他方面的品德教育活动,都理应遵守“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因为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发,并且切近其“最近发展区”的行动和目标,德育的激励机制才能见成效。
比如,温州某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着眼点,紧紧围绕“一月一事”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德育要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践行为,时时事事有习惯养成的标杆和行为的准绳。为此学校每月推行“星星评比”,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伴榜样,以此方式进行榜样教育。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学生们的道德水平逐渐提升,行为规范日益向好。
同样,天河某小学结合市区“美德少年,最美少年”的推荐和评选工作要求,开展了“颂行为规范,做十美少年”活动,推选具有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的“美德少年”作为学校当月的“榜样”。接着,通过对“美德少年”事迹的宣传和学习活动,在学校掀起学榜样赶榜样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校园榜样”,使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副崭新的局面。
可见,榜样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听、学习、效仿,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所包含的道德含义,进而把榜样行为内化为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田守铭,陈国先,杨秀林.儿童选择榜样整体顺序的初步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6).
[2]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 [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温州市经开区天河一小 浙江温州 325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