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研究
2016-05-14黄旖雯
【摘 要】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德约束,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规范社会交往的共同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也是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总的来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行为较积极健康。但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存在道德失范行为和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道德失范;知行分离;诚信
2016年5月3日,一篇“女大学生动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事发后不久微博上发起了“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你怎么看?”的话题,在参与投票的两万多个网友中,仅有477名(占投票总人数的2.3%)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而认为座位主人没做错和认为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的网友有19990人(占投票总人数的96.5%)。近年来由于让座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2014年9月郑州公交车上老人因让座之争猝死,保定大爷因大学生不给让座拦公交2小时等等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矛盾反映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与老人的代际冲突,更凸显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行为方面的不足。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全世界第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其中大学本科生占比约2.7%。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有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公德,即公共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社会公德不是法律规定而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它规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在浩荡的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形成了讲究“礼、义、仁、至、信”的传统道德观。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公德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0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公德意识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价格比计算,同比增长6.9%,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公民道德水平的进步和提高。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诸如哄抢门票、插队推搡、乱扔垃圾、践踏草坪、脱鞋休息、辱骂工作人员、哄抬物价等乱象,均体现了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失范行为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如随意迟到旷课、租人上课写作业、聚餐酗酒、出口成脏、沉迷网络、贷款套现、学术造假甚至谋害舍友同学等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情况良好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八周年,许多网站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标题为“八年前的今天,你还记得吗?”网友们的回帖让人不禁回想起八年前参与救援活动的189万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和善良。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年轻勇敢的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让长辈们看到了新生的80后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一辈的民族脊梁。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行为较积极健康。潘烈和周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包括尊敬老人、文明礼貌、维护公共秩序、见义勇为、爱惜公共资源、爱护公共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8个内容,结果显示,无论是自我评价问卷还是评价他人问卷,大学生被试所作出的可接受回答比例均在50%以上,特别是“诚守信”项目均达到90%以上;宗淑花采用百分制的自填问卷研究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平均分为79.2分。
2.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存在道德失范行为
根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到37.5%,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仍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应当使这个群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公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狀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道德失范”、“公德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新近的时尚潮流,影视剧集,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等等而较少涉及社会公德问题。有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对穿背心、拖鞋进教室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公共场所男女同学之间的过分亲昵行为是个人的自由;四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对买饭插队的行为表示不反对或无所谓。
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仅对社会公德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容易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低估他人的道德水平。潘烈和周燕的研究表明,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有严重冲突时,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社会公德,如调查中“去单位面试时间紧张能否闯红灯”,有39.1%的学生选择“闯红灯”,他们同时认为41.7%的其他同学也会这么做。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这种知行不一的矛盾在大学校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某网站曾盘点过在校大学生常见的100个不文明行为,其中包括破坏公物,乱刻乱画,毁坏树木,践踏草坪,乱停乱放,抢占座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浪费水电,打饭插队,饭后不收拾餐盘随意倾倒剩菜,浪费粮食,如厕后不冲洗,开假证明骗取贫困生指标,助学贷款不还等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集中体现。校园公德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是维持正常校园公共秩序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校园公德水平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行分离。
3.诚信问题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不仅是当代社会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诚信问题已经广泛的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尽管各高校一再强调诚信考试,并明文规定考试作弊的处罚制度,但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作弊方式也五花八门。以2006年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为例,武汉考区多个考点舞弊情况严重,仅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考点就查出十余种共计一百余件作弊工具。长沙新闻网记者曾对湖南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大学期间考试作过弊的学生高达75%。更有学生说“要花那么多时间背书,还不如走走捷径。”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表现在求职过程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减反增,就业形势严峻。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6高校毕业生人数是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约有1500万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求职竞争,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简历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记录,也是用人单位识别求职者是否符合职位要求的第一手资料。许多求职者都知道,简历要写得生动精彩,突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夸夸其谈,胡编乱造。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注水或伪造简历、虚报实习经历或相关成果、伪造学历以期获得理想职位和工作。几乎每到求职季、毕业季,类似“一个班出八名班长”“ 十份简历七个学生会主席”等新闻就会再次出现。应届生论坛上甚至有人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马云曾在被问到“招聘时会注重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回答“公司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我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被评为2014年大学生“最佳雇主”第一名的马云的回答可见一斑。
贫困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与金钱相关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064.25万人次,资助金额为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约占总资助金额的50.44%。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教育和生活压力,但是助学金的申请发放,助学贷款的申请偿还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以贫困生的认定为例,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通常并不设立硬性标准,先由学生自己申报家庭情况,班级民主评选,校方审核,最后建立档案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在申报环节,不乏学生造假瞒报家庭情况信息,伪造贫困证明或随意盖章上交申请的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在班级评选环节拉帮结派,通过送礼请客等方式获得选票,最终的结果不是为真贫困生“雪中送炭”,而是为一些家境良好的同学“锦上添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也是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綜合体现。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较高,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清晰明确,但也确实存在部分道德失范行为。昌禀实而知礼节,在全社会突出强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更加重视道德教育,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江明颖.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与优化[J].网络财富, 2010,(2):38-41.11+15.
[2]潘烈.周燕.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10,(5):38-41.
[3]宗淑花.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4):245-245.
[4]《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J].北京教育:高教版, 1997,(2):43-45.
作者简介:
黄旖雯(1988,3)女,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