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
2016-05-14程水红
程水红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加以探索,以科学的训练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语文是小学阶段主要课程之一,与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甚至未来发展都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在探索科学教学方式方面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则相对忽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十分有必要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调整,适当地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限制性影响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本身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受到阅读文本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放置到与考试大纲相关的知识上面,对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功用相对忽视,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凸显。
2.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
在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受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相对忽视,教学方法也一般陈旧僵化,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强化产生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3.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家长一般对学生保持着过高的期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语文学习,自身语文成绩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1]。但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严重限制了阅读成效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措施
1.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提升自身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够在教师合理的教育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基于此,教师应该制定具有创新性质的课堂教学制度,既能够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规范,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进而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结合具体阅读篇目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应该选取探究性教学方法、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则可以选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良好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激发也产生着特定的积极影响。例如在对《丑小鸭》一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向学生播放相关动画,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形成初步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2]。同时,将动画与故事相结合还能够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深入探究问题,如丑小鸭如果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将会怎样?这样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就能够对相关内容形成新的认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3.教師积极树立情感性的评价观念
教学评价的科学设置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工作中适当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就应该树立情感性评价观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实施情感性评价,表扬学生表现较好的地方,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加以激励,让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要想保证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应该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良好学习兴趣的激发下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适当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1(16):16-17.
[2]陈月秀.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课外语文(下),2015(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