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兴趣教学初探

2016-05-14彭红

课外语文·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蔺相如文言文课文

彭红

【摘要】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大多是介绍作者然后字字落实的翻译,老师教的费力,学生学得不仅费劲,而且毫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善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尤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荟萃着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智慧,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但是目前文言文的教学,不容乐观,教师大多都是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串讲课文,逐字逐句的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但是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费劲,学生却感到疲惫不堪,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更不用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传统方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也深深受到了束缚。

钱梦龙先生曾说:“现在很多老师既害怕又喜欢上议论文,喜欢是因为他们觉得议论文备课简单,只要翻译透彻就好了,但是又害怕,因为议论文教学很难走出新的途径”。的确,如何教好议论文已经成为语文老师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对于我们语文老师而言,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去感受文言文的文质兼美,以及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问题。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翻译教学,已经势在必行。

一、结合课文的特点,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觉得老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在分析到樊哙的形象时,我则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他们在表演中,反复揣摩樊哙的动作、语言,神态以此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学生能快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樊哙勇猛、机智的英雄豪气。而且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快速把握这一部分文言的字词的翻译,把老师给解放出来,而他们也乐学、善学。

我们教材中所选的一些文言文,有些内容较为浅显而且篇幅短小,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这些文章,这时候我就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当小老师,自己备课、上课、评课等。

有些现实意义较强的文章,我就组织他们及时展开讨论。当我上到《师说》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谈谈作者韩愈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的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的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你是如何看待的?当时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的激烈。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指出了当今他们眼中的老师的形象。孩子们有趣而丰富的回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触动不少,原来在孩子们的眼中,除了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外,他们更希望老师能走进他们的心中。

总之,我会按照文章内容的差异,通过种种方法引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从而达到拓宽思维,感受文言文文质兼美的特点。

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感觉仿佛亲临历史场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有益于贯穿文章内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每次准备上文言文,我自己都要事先诵读多遍,开始上课时,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犹如亲临历史场景,去感悟课文的内容。如果只看不读,那么其中的难处也终究费解。但是一旦诵读起来,融入其中,就完全不同了,古人所谓的“因声求气”,说的就是获得了声情的震动和文气的灌入。

在诵读中,老师范读尤为重要,我在教授《陈情表》这一课时,我就用深情的范读竟然取代了平时的费力而低效的讲解。这也是我在开始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始料未及的。教学一开始,我就置入情境中,用低沉的声音读出了作者李密的凄苦的身世,学生们一开始也被我的情绪所感染,当我读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时候,我仿佛自己已经化身为李密,娓娓叙来道出对祖母的感恩之情。学生们也深深被感动了,当我诵读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深深体味文中的情境。已经走入文本,自然他们也就愿意和文本对话,来感悟文章的美。能够静下心来,也就会愿意去思索、去感悟、去体味、去探索其中的真意。能够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这也何尝不是我们语文所要追求的。

除了老师的诵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比如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当我上到最后几段,蔺相如与门客的对话,这时候,我请了2名同学起来范读。这一段的字词的翻译都很容易,学生结合课文的注解,都可以明白文中的意思。当同学义愤填膺的读出门客的劝告时,同学们也仿佛在蔺相如的立场为他鸣不平,此时朗读蔺相如角色的同学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读,当读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时候,同学们不由自主鼓掌。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蔺相如的宽广的爱国胸怀。而这种效果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只要在朗读中,大家就可以进入情境。

三、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明确了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当今高中语文课程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值得教师去重视的,事实证明,作为老师,善于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根据课程设计问题,不断地去点拨学生,不仅能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而且能让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教课时,我将重点设置为“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我一开始让学生找到关键词语,在文中做圈点批注,然后相互交流。通过4个学生的发言,他们基本能找到说辞的重要语句并分析,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我这时候点拨,让他们注意用词的比较:为什么不说“晋秦围郑”却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个既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继续深入的探究,这时候我再出示秦晋围郑的地形图,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穿插点拨中,学生们发现了自己言语不到位之处。紧接着,我又在多媒体展示出金圣叹和林云铭关于这篇文章的两段评论,用对比的方式,继续引导学生对“烛之武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我逐步的引导中,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探究,领悟到烛之武的说辞技巧,因此,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外交智慧以及爱国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还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写小论文。他们对历史专著《左传》萌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去体味历史的精华。

当我在上《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学生提出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又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荆轲刺杀秦王之所以没有成功,完全是偶然,如果秦王的袖子质量能够好一点,不至于“绝袖”,很可能就会刺中。因为陶渊明曾说“惜哉剑术疏”,当时我一听到的时候,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有趣,这个孩子的看法,到底有没有道理?我并没有马上下定论,而是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我适时引导孩子们再看一看前文,这时就有所发现,在文章中,所有的人物以及情节的描写,暗示的好像都是荆轲此行的壮举,必然是以悲剧进行收场。易水诀别的场景,分别就是诀别;到此,我又继续引导学生们再读一读看一看,是否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早就预料着这种形势难以逆转。不少学生就发现了秦武阳的存在,这个原本凶狠的杀手,一到殿前就成了一粒“死棋”,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最后,在我与学生一同对文章的细读以及讨论之后,我们总结除了荆轲刺秦王成败得失,这个结局不可以单从一个角度看,也不可以只从一个角色的身上找原因。

四、归纳总结,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古代文学经典闪耀着前人思想的光芒,我们可以把文言文教学和作文素材的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素材贫乏,特别到了高三,学习繁忙,很难再抽出时间去整理课外的写作素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前几届开始,在教高一的时候,每学完一篇文言文,我就让学生动笔写,挖掘课本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如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就拿出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篇文章从哪些角度撷取写作素材。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精彩的素材。从蔺相如的角度,他们考虑到位卑未敢忘国、好马还要伯乐推荐、勇敢再加智慧,所向披靡;从廉颇的角度,他们写出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要以出生论人;从两者的角度他们写出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从赵王的角度,他们写出了领导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作为老师,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勇于创新与实践,就能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拥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与文言文的对话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日亮.如是我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蔺相如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