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价值

2016-05-14黄佳

亚太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精神家园人格

黄佳

摘要:主要探讨了教育的价值,从教育与非教育因素对人的影响引出教育的价值: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滋养和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主观幸福感,让生命更有意义。

关键词:人格;精神家园;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F0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69-01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教育能做什么?这是教育学家们从未停止探索的领域,这里我想简要谈谈教育的价值,即教育为了什么?

首先要谈谈教育与非教育因素影响人的差别所在:一、读书和教育的区别。“教育万能论”和“读书无用论”有他们提出的现实诉求,都是从功利主义或物质价值衡量角度来看待教育。不,他们看待的不是教育,而是读书。如果读书不能创造社会价值,那么读书何用?如果读书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那么读书多好?这里不得不指出读书和教育是有区别的。第一,读书是学生视角,是一种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实推进。而狭义的教育包括了教师、学校和政府层面,广义的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第二,读书是短暂的。据地区发展水平、家庭意愿等求学可以止步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教育是永恒的,胎教、幼教、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等,生命不止,教育不息。第三,读书是以考核指标量化的,有竞争压力的一种升学模式。教育是定性的,旨在传达、点拨、启迪智慧。生活处处皆学问,就是教育的一种体现。二、社会化与教育的区别。社会中的人能适应这个社会并遵守其规范就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有的个体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也有很好地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那么教育在社会化过程中应当是催化剂和指南针。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能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更好地认识世界,具备发展的眼光去洞察世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前提是先读万卷书,有了知识文化素养再去行万里路,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彼此促进,提升人生境界。这也就解释了颠沛流离的打工者绕了大半个中国,为何除了沧桑感也没有其他可取之处?

教育是为了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人格的养成是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在其中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个体成人成才不全是教育的功劳,同样社会上的败类也不是教育的罪责。不同的教育思想培养不同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学生,不同的教育思想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入学政策和选拔方案的科学化之路。那么,教育怎么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呢?教育从可能开始,因为人具有可塑性,如果人不可塑,那就谈不上什么教育了。教育的起点是从可能开始,如果我们认定学生发展的不可能,教育自然会迷失。不同阶段的教育目的和方法是不同的,教育首先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在心理发展活动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

教育是为了滋养和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物质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历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都是集大成者所总结的精华。在物质世界中,我们先要学会应世,也就是要适应这个社会,先有安身之所。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动机,铸就不同的行为结果。在安身之余,我们更要注重构建自己的精神领地。精神领地是你真实的内心世界,“认识你自己”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认识自己才能有的放矢,追逐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历练和财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那么容易迷失自我,有了精神的守望就无惧于世界的诱惑和变化,面对纷繁的岔路口,我们如何抉择?而这一次次的选择就成了现在的自己。

教育是为了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的三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意味着对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有愉悦的情绪体验以及较少的消极情绪。那么积极体验和情绪管理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不是为了快乐而去学习、工作,恰恰相反,是因为学习工作感到快乐。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管理情绪,用感恩的态度接受自己的过去,努力活在当下,坦然地面对未来。

教育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这一个层面是教育与生命的连接。教育是为生命品质提升服务的,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我们不能根据现有的阶层去判定其生命的价值。排除意外的因素,生命的长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可以创造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教育的价值应引导和最大限度地给人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综上所述,教育是区别于读书和社会化的活动,教育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的长远影响。教育是为了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个体能滋养和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主观幸福感,让生命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小秋. 优效教育实践的十个关键点[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19-21.

[2]李业才. 教育何为——试探教育价值及其建构生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16-121.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精神家园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