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研究生规则意识缺失与培育

2016-05-14张舒李星霖

亚太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培育

张舒 李星霖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本文将后现代主义作为贯穿全文的逻辑线索,主要运用后现代主义从批判到生成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研究生规则意识缺失与培育的问题。首先,笔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提炼出后现代主义并非时空概念,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其次,介绍规则意识,强调培育研究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最后,提出研究生规则意识缺失问题并对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进行后现代主义解构和重新建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研究生规则意识缺失;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28-02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剖析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领域,后来被应用在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一次被运用在各个领域中,使得其真实内涵始终无法得到定论。界定“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对“后现代”的理解,而“后现代”中的“后”则是这一概念的核心。西方文化思潮中关于“后”的学说有很多,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解构主义等。这些“后学”在传入中国后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虽然各个带着“主义”面纱的“后学”思潮并没有被最终定位,但“后学”所带有的批判色彩是被学界所公认的,本文所谈的后现代主义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整理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对“后”的理解,大概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后现代指的是非现代,即将“后”解释成一种批判与决裂,后现代表达的是与现代文明的决裂,是对现代传统价值的批判与否定;第二类则认为后现代是现代的一个阶段,即将“后”理解为一种极致,后现代就是现代发展到了极致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哪一种理解方式我们都可以肯定,这些研究者们都没有将后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或者空间的概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概念。正如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大卫·格里芬所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①

后现代主义研究者虽不能给后现代主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结合本文研究的领域可以给后现代主义一个概括的观点。正如上文所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时空概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这种“后学”思维方式带着浓厚的批判色彩。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应该是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来实现对现代的超越,从而建立新的世界观,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总体体现为先批判再生成的模式,即解构——建构模式。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建构,是通过对现代传统价值先批判再生成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这种新的价值无所谓好坏,而是一种代表着批判色彩的态度,体现着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对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进行解构,即对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再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建构,即生成新的培育策略。

二、 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规则是一种可以从正当与否的角度来加以评价的有关人类行动的普遍的规范性命题,或者更简单一些:规则是一种我们可以追问其是否正当的普遍的人类行动规范。”②童世骏教授对规则一词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而以研究生为适用主体的规则主要体现在道德、法律及制度层面,制度也可具化为与研究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领域在于研究生在校期间所涉及到的道德、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

规则意识是一个将规则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即首先认识何为规则再到自觉遵守规则的过程。研究生由于自身特点,在规则意识培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与其他社会成员不同的问题。首先,研究生较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强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这使得研究生在将规则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分化,规则认同感将区别于社会其他成员。其次,研究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但其实践能力较弱。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过程,认识的最终目的正是实践,由于研究生缺少社会经验使之在面对个人利益与规则相背的情况下理性与感性脱节,从而导致行为偏离规则轨迹。

正是基于研究生在规则意识形成过程中有上述特点,才使得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实现。以公平正义这一最高道德标准为例,它包含着如人人平等、司法公正等诸多其他的规则。那么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研究生形成“公平正义”意识,一方面使得规则被遵守,与社会一般人形成普遍认同;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从而促进社会和谐。2、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好的法律。”这两条原则充分体现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形成对法治的重要作用,即良好的法律使法治国家的框架,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是使其良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作为社会成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3、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对其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记得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四有”新人的思想,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标准。而这四点标准中“道德”和“纪律”都体现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如前文所述,道德是规则的一种,而纪律则突出表现为法律、规章制度等等,也是规则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更关系到研究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 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下研究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

上文主要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但在研究生群体中,规则意识存在着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则意识松懈;2、规则认知与规则行为脱节;3、重视规则的功效性而轻视其正义性;4、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缺乏主动性。

如前文所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在挑战与批判原有思维方式的同时生成新的思维方式,属于一种新的思维视角。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从规则制定、规则内化、规则外化这三个角度进行后现代解构和重新建构,从而为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一) 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后现代主义解构

1、规则教育制度不完善。一方面,研究生违反规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认为规则制定的并不合理,因而不愿意去遵守。而事实上如果规则本身缺乏科学性,那么作为认知水平高、批判精神强的研究生更加容易对规则产生质疑,使得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大大降低即规则的内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制定完善的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作为遵守规则的后果,规则意识奖惩制度缺失或者不符合公平正义,使得研究生对于规则意识的效能产生质疑,即缺乏遵守规则的动机。

2、规则意识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现阶段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主要任务在于学校,而学校也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研究生虽仍身处校园,但其思想已发展成熟,与社会也有一定的接触,单一的校园宣传教育无法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过程。

3、规则意识培育与社会实践脱离。研究生作为校园主体依旧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规则意识的形成已最终的外化程度为考量标准,也就是说研究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遵守规则是规则意识培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当下的规则意识培育重理论轻实践,将理论宣传与实践教育脱离,使得规则意识培育成了纸上谈兵,让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的研究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规则,从而导致规则意识淡薄。

(二) 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后现代主义重构

1、 建立完善的规则教育制度。

首先应加强研究生对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哈贝马斯交往哲学认为规则的合法性被解读为三个层面:“第一,规则的创立主体是规则的接受主体;第二,规则的接受主体是规则的创立主体;第三,规则是由同时成为规则创立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人所创立和接受的。”③这种哲学观点体现了规则的制定主体与接受主体一致的重要性,是平等、民主观念的体现。对于规则本身不合理的批判成为研究生缺乏规则认同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研究生对规则制定的参与度以提升研究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以校规校纪为例,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之前应做好充分的民意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和组织研究生代表参与制定等方式,使规则的制定承载研究生的价值追求,增强研究生对校规校纪的认同感。

其次应当优化规则意识的奖惩制度。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强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只依靠简单的规则认同感是远远不够的,规则遵守的奖惩制度将成为研究生遵守规则的一个主要动机。现阶段对于规则遵守的奖惩制度主要体现在惩罚制度上,而奖励制度的缺失使得研究生群体疲于遵守规则,甚至认为规则于己无关。仍然以校规校纪为例,诸多相关条款中都明确表明违反校规要受到何种处罚而很少出现认真遵守会受到何种奖励。合理的增加奖励措施,结合研究生参与校规校纪的制定能够在保证研究生规则认同的同时强化其规则意识,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更有利于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

2、 丰富规则意识教育体系。

一方面应当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共同培育研究生规则意识。学校、家庭、社会是研究生接触规则、认识规则、规则实践的主要场所,三者对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应制定好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员素质以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研究生的规则认同感。父母是人的第一人启蒙老师,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价值理念不同,家庭所倡导的价值观可能与学校向左,因此家庭教育应予学校教育相连接,避免教育间隙。除了此之外,社会资源的利用也逐渐成为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社会的庞大资源通过互联网被研究生群体全面吸收,使得研究生在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并整合社会资源,三者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能够相互促进,给研究生提供全面而良好的规则环境。

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多样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是研究生群体吸收规则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课堂教育以单一的填鸭式教学难以使人产生共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向的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然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一味的盲目遵守规则,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学生自主遵守规则是规则意识培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多样教学方法,摆脱原有的单一灌输教学模式加入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培育研究生规则意识的必由之路。

3、 发展将社会实践寓于规则意识教育中的多元培育模式。

授之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理论的学习最终都要应用于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理论是否合理的标准。因此将实践引入规则意识教育中是对研究生规则意识培育后现代主义重构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也是在规则意识内化基础上进行外化的过程,是深化研究生规则理论认知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所有的规则都将具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规则,以法律实践为例,无论是法官还是律师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法官法》、《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单纯的在书本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或者道德规范只能将理论浮于表面,而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的作用并主动遵守规则。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本文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研究生规则意识缺失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ysz18)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10:1。

[2]童世骏.谈谈规则和规则意识[EB/OL],中评网,2013-10-8.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4849.

[3]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8.

注解:

①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10:1.

②童世骏.谈谈规则和规则意识[EB/OL].中评网,2013-10-8.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4849.

③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8.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培育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