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点研究

2016-05-14贾德辉黄晓通由琨

亚太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国学教育国学

贾德辉 黄晓通 由琨

摘要: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国学热”。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将国学精神通过有效的路径融入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使国学精神真正的入脑、入心,在每位大学生身上打上国学的烙印,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13-02

一、当代国学热

(一)国学热现状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国学热”,世界范围内已设立百余所孔子课堂和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五大洲多个国家。我国尤是之,一批知名院校相继成立国学院,开办国学班,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私塾的出现,汉服的流行,这股“国学热”遍布社会各个层面。这说明,国人在彷徨数年后开始在国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时下国学热的兴起却呈现出无序、跟风的状态,致使作为接受信息速度最快的群体—大学生很难理解到国学的精髓。故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①。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将国学精神通过有效的路径融入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使国学精神真正的入脑、入心,在每位大学生身上打上国学的烙印,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国学的含义

上个世纪初才开始产生国学的基本含义,多数学者认为,国学和新学、西学的含义是对立的,所以国学专指旧学,中学。进一步讲,国学是指现代人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现代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解释其实际应用价值的学问称为“国学”,可见国学即“国故学”。国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我们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国学的核心来研究的国学称之为狭义的国学;我们把胡适先生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诸如:科技、文学、方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国学称之为广义的国学。可见现代意义的“国学”是历史和地域文化交汇碰撞的结果。

二、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契合

(一)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的原则

第一,批判继承的原则。国学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所以将国学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难度不小,简单、笼统、生硬地融入只会适得其反,国学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都需要在批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所以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立足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将国学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这符合中国现实发展需要,符合现代文明发展需要,符合世界融合发展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②

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所以在高校中推进国学教育,需要对这个群体充分地了解。根据年龄,性别,地域,文化差异等区分层次,立足整体,希望通过国学教育的渠道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为思维活跃的群体提供最为自由的发展空间,积极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去领悟国学的精髓、思政课的魅力。

第三,开放自由的原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多种文化交流十分的紧密和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国外优秀文化的态度是开放和自由的,不能故步自封地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我们端正态度,才能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在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甄别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第四,丰富多样的原则。当今社会,信息高速传播,大学生是一个最易接受大量新信息的群体,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可以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将国学重新包装,为国学教育打上“时代”和“生活”的印记,立足于课堂,又应该脱离课堂,通过多种渠道的主题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尤其是充分挖掘师德师风、地方历史文化等资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角度、立体、全面地让国学深入人心。

(二)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的方式方法

第一,高校思政课堂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和国学教育紧密结合,这样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增强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高校中的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和国学密不可分,都需要从国学中吸取养分,来和现实国情相结合。有效地挖掘国学资源并灵活地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会让枯燥的课堂更具人文气息,点燃学生的听课热情,使乏味的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课中实践学时的应用可以和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发挥国学教育的优势,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实现。中国古人向来强调“知行合一”,所以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深入理解国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践使国学精神成为大学生的文化基因。其实这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给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他们成为这些资源的管理者和宣传者,这样他们就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会和维护传统文化,领略国学精神。又如,借着重大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际,展开研讨和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国学思想中的是是非非。课堂的引导、实践的参与定会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学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为国学思想的践行者和创新者。

第三,新媒体是思政课教学和国学教育结合的新桥梁。

新媒体包括QQ、微博、微信等交流和交友平台,这是时下人们的重要交流方式,大学生也不例外,在相对封闭的校园内这早已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这些获取信息,进行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群体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展开国学教育,进而激发大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促进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是线上教学,加强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增设国学教育专栏,和手机APP相结合,引入国学经典导读,国学大师精彩解析,多多地采用直观的视频软件。思政课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国学理解和体会,通过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兴媒体和学生分享,拓宽教育途径,加大国学教育的覆盖面。

第四,增强思政课老师的人文魅力。

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规范,这方面的榜样很多,如国学大师陈寅恪与钱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应该以师者对国学的理念与精神的践行,让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更“入脑”,更“入心”。“亲其师,信其道”③,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给大学生群体传送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所以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让“尊师重教”、“仁爱”、“诚信”、“忠恕”、“敬业”、“以人为本”等国学理念中的道德观念借助师者直观的品德与言行在校园播种④。

三、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样,大国之间关系重新调整,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各种因素导致中国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而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各类思潮,因此像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得以在高校流行开来,导致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评判模糊,所以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意义非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学精神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深深的思考,二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举例说明,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应“和文化”,“诚信、友善”对应“人无信不立”、“仁者爱人”等等。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对离不开对国学的宣传教育,只有将二者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能更好地诠释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⑤

(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等。国学精神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如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理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个人奋斗精神,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态度,这些是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这些国学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和学生产生共鸣。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梦”的追逐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而现在大学生意识形态中的一些混乱现象确实令人担忧,如诚信意识淡漠,道德修养浅薄,人文关怀缺失,人格道德偏差等。我们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老子》、《论语》、《孟子》 等著作已经教会我们如何立身行事、修炼人格。将这些引入高校思政课无疑是解决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一剂良药。

(三)引用国学教育理念,改良思政课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子曰:“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⑥。这是我们改革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好方法,避免对学生的一味灌输,因材施教,使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产生思想碰撞,这样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是学生的生活导师,所以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师者“言传身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日三省吾身”,处处做好学生为人处事的榜样。这样,课堂上和生活中的历练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总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并善于从浩瀚、深远的国学经典中寻找人文基础,作为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宝库,更好地继承国学精神的时代主旋律,在高校思政课堂上焕发国学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中‘国家统一观教育研究”(L14BSZ044)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什么[EB/OL].http://www.zhlzw.com/lz/yu/816641.html. 2015-2-1.

②《宋史.张载传》

③《学记》

④沈壮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2014,(4):10-13。

⑤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J]. 学术研究,2013,(1):155-156。

⑥《论语卷四·述而第七》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国学教育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