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学习地图” 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

2016-05-14林琳

新教师 2016年7期

林琳

“学习地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由东尼·巴赞(Tony Buzan)提出。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解,建立记忆链接。创造性地运用“学习地图”帮助略读课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内容关键,聚焦核心,达到“略其所略,重其所重”的独特效果。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为例,浅谈借助“学习地图”,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有效实现略读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

一、借“学习地图”,略其所略

相对于精读教学而言,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更简明,方法应该更简单,过程应该更粗放,自主学习应该更充分。借助“学习地图”推进略读教学,可有效实现“略其所略”的教学意图。

1. 过程预设求“略”。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摒弃过细的精读方式,变环环紧扣的线性推进式为大刀阔斧的板块推进式,使得课堂教学结构更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更多的时空。《夸父追日》课文前的连接语既明确提示了本课学习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又揭示了学习的一般流程(读书—思考—交流)。为了达到学习目标,笔者在学习流程中,借用“学习地图”,设计了如下板块推进式教学过程:①试画“学习地图”,预习课文;②修改“学习地图”,感知内容;③丰富“学习地图”,感受神奇;④运用“学习地图”,延伸阅读。在授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预习《夸父追日》,画一幅“学习地图”,课堂上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修改、丰富、拓展,推进教学,过程显得更简略。

2. 内容感知求“略”。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感知上学生只要粗知文章大意即可,而应着力于“略读”与“浏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学生课前预习试画“学习地图”的基础上,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共同修改“学习地图”。学生经过讨论、修改,很快提炼了关键词(“为什么?”——喜欢光明;“怎么做?”——奋力追赶、喝干河水、倒下长眠;“结果如何?”——化为山林),画出了“学习地图”(如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地图”上的关键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借用“学习地图”,学生快速理清了文章脉络,抓住了课文主要信息,粗知了文章大意。

3. 教师指导求“略”。

诚如叶圣陶大师所提出的“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那样,略读课文教学要更多地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学《夸父追日》,在第一、二环节(预习试画、交流修改“学习地图”)后,笔者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而引导的侧重点只在于交流“学习地图”,共同修改,及围绕“学习地图”说说故事的大意;在第三环节则只重点抓住表现“神奇”的关键词及感受来引导学生丰富“学习地图”;在第四环节更是放开让学生运用“学习地图”的学习方法去拓展阅读其他文章。

这样,借用“学习地图”,将教师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让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上。在画、改、说“学习地图”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独自思考、大胆交流。

二、借“学习地图”,重其所重

尽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尽量“求略”,但也并不等同于完全“自读自知”。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达到既“有所不为”又“有所作为”的有机统一。

1. 精准导读求“重”。比如,在“丰富‘学习地图,感受神奇”环节,笔者是这样来“精准导读”的:首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把体现神奇的关键词画上三角号,想一想它神奇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据此进一步丰富“学习地图”。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一个( )的夸父。这样,借助“学习地图”,聚焦“神奇”进行“精准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过程中丰富了“学习地图”,更深刻感悟了课文内容和夸父精神,同时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提高了自学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了本课学习目标。

2. 语言训练求“重”。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让略读学习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演练场。在这方面,借用“学习地图”将更有效,因为更直观、更明了、更有趣。比如,在学生完成丰富“学习地图”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习地图的信息更丰富了。谁能用‘学习地图复述故事?”并提醒学生可以重点说说神奇的地方。学生们在“学习地图”的帮助下,故事内容说得更精彩了,复述也不再是难事。而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夸父长眠后,他的手杖居然能变成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林木。这想象真是丰富,描写真是神奇。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写几句话。“山的一 ,有 ,那是夸父的 ?摇变成的。”先引导学生画一画简单的“学习地图”,把关键词写出来,课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一幅“学习地图”,简单明了,既帮助了学生思维,又诱导了学生表达。

3. 阅读容量求“重”。教完《夸父追日》,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提问题—找神奇—写感受,笔者进一步运用“学习地图”指导延伸阅读:在课堂上出示两篇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娲造人》,采用“文学圈”的模式,每位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章,画画“学习地图”,与同桌交流,了解另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样是40分钟一节课,学生们却复习了一篇旧课,学习了一篇新课,阅读了两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效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最后笔者还鼓励学生选择《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部分内容在课外时间里阅读,并继续尝试画出“学习地图”。

这样,借用“学习地图”,让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展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人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