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性实验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6-05-14马纯秀
马纯秀
摘 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研究中真切地感受到在物理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结合导学案的运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导学案;探究性实验;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153-02
“21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在物理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点拨,在于“导”;导学案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超市”,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路引航;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掌握技能的认知工具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的沟通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物理探究性实验相结合,以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为平台,以导学案为路标,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和建构一个“自主、互助、高效”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可以从反馈信息中进行不断调控,确保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讨交流,提高了物理实验课的效率。
1 建立小组机制,构建自主学习的基地
在班级建立小组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全班同学分成6~8个小组,每小组6~8人为最佳,把不同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特征、不同特长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在分配时注意男女生比例。每一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给每个成员一项特殊的职责,使每个成员都对团队有一份责任感,同时也增强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探究性物理实验课,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多元化的,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各组的活动情况,因势利导,促进小组之间的经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也在理化生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近几年来,河北省中考加入了理化生实验考试,大量的实验练习既占用了学生的复习时间,也给老师增加了繁重的负担,为解决好这一矛盾,在实验练习时,老师先一一为小组长把关,小组长再为副组长和组内某一动手实验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学把关,这三位同学再为组内其他同学把关,每个实验都以这种“1带2,3带6”的形式过关,这种小组互助学习方式不仅能把老师解放出来,也提高了“1带2”这三位同学的能力,同时也让组内其他几位同学得到了一对一的指导,大大提高了实验备考的效率。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优等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也能够从优等生那里得到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2 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相结合,构建“自主、互助、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的最主要途径是物理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班班通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学科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教学手段更加便利实用。导学案是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
在物理课堂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和小实验相结合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把物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最好从日常生活入手)呈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针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导学案上要有必要的学法指导和温馨提示,以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之后的讨论交流做好准备,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引入“加菲猫照镜子”动画视频,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猜想(像与物的关系);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以导学案为路标,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设计实验,教师要积极参与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学习时遇到的各种困难,突破探究实验的重难点,以保证学生之后实验的顺利进行,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实验学习。这样的课堂,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效率,保证物理实验探究课的质量。
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手段。随着各校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不断完善,随着广大师生教育学习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优化组合,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能够总结出不同物距时的成像情况,但学生很难记住此规律,物理课堂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明确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制作了课件,使物理实验重现,并导控实验步骤,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实验的变化过程,观察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关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避免机械记忆。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优化组合,突破了常规实验的局限性,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实验进行模拟,成为常规课堂实验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发现物理规律、获得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实验的单一性 如在探究实验课的设计实验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会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有创造性的实验,而课本上只安排了一个实验,我们的实验室也只有相配套的一套实验器材。这时多媒体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搜集到所需要的各种器材,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组装,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实验的可实施性,如果所设计的实验有不足之处,还可以进行更改或补充。此环节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又把物理课堂还原于生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其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如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各小组先对所研究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再进行讨论,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的呈现方式是传统教学的难题,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可以在班班通及其软件系统上轻松构建实验电路图,展示实验设计,增强文本的可视性。各小组通过小组间不同观点的“兵教兵,兵强兵”的激烈交锋与补充,对此进行评价,探讨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实验实施后,学生将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及形成的结论再次通过多媒体(或制作课件)展示出来,小组之间再对此进行评估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教师适时点评,进行实验拓展,总结两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不同作用,把完整的结论呈现给学生。信息技术下的探究性实验学习,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程丽静.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88-89.
[3]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4]夏敏,夏德勤.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8):5.
[5]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