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洋声乐唱法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2016-05-14毛丹
毛丹
【摘 要】西洋唱法通过西学东渐的形式在我国近代音乐艺术领域发展起来。从演唱方式到科学发声,都对我国民族唱法产生了影响,在民族唱法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西洋声乐进行简单阐述,并将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洋声乐唱法 民族声乐 影响
一、西洋声乐的发扬
20世纪初期,人们的认识和观念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而发生转变,弘扬民主与科学,抵制封建思想,特别是学生更具有强烈的自由民主意识。这也为中国对西方音乐的吸收及其与本民族声乐文化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一些作曲家,将西洋声乐的技巧融入本土的音乐艺术创作中;歌唱家在演出中也会利用西洋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本土民歌或外国歌曲。就这样,西方的创作及演唱技巧逐渐融入民族聲乐的发展当中。
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由此开始了新的篇章。一些音乐界的前辈建立起音乐艺术教育学校,开始教授以西洋声乐为主的唱法等。越来越多的歌唱家及声乐学家被培养出来,对我国专业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声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暂居我国的外国音乐家在上海、哈尔滨等地开始组织本国的歌舞团,这对西洋声乐在我国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来我国的一些音乐艺术学校也开始招收外籍声乐教师上课,西洋唱法逐渐渗入到我国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出很多声乐方面的人才。我国也有一些留学生到欧美主要学习西洋声乐理论。这些留学生将西方音乐艺术与我国传统民族风格本土声乐结合起来,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风格的优秀作品,受到国人的一致好评和喜爱,流传甚广。一些渐渐涌入乐坛的歌手,也利用西洋声乐唱法与本土民族声乐结合演唱中国歌曲,推动了西洋声乐唱法及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
二、民族声乐的出现及发展
随着新音乐的出现,民族声乐开始走向发展的道路,并得到很大的普及。其中最先普及的是延安解放区。这里的音乐艺术家以民族声乐为创作基础,展开了全新的民族声乐创作。在新作品逐渐推出后,歌唱者也开始深入对民族声乐的研究,明快生动真挚的演唱风格很快在解放区流行起来。
在延安鲁艺学校,秧歌剧颇受人们的喜爱。秧歌剧是将当地小调加以改造并融入西方声乐艺术而创作出来的。在原有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歌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声乐艺术,就形成了中国初具特色的歌剧。《白毛女》就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歌剧,在延安地区迅速走红,引领了西洋声乐与民族声乐融合的新潮,也随之涌现出一批具有民族物色的音乐家。
三、西洋声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的发展逐渐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类型演出团体及音乐学校开始建立起来,为新一代音乐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音乐家们在借鉴外来唱法的基础上,对中国民间歌曲的传统唱法加以改进,创造出一种用以表达真情实感,既有民族色彩又有西方元素的唱法,被中国听众所认同和喜爱。
随后民族声乐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歌唱家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学习相关理论,洋为中用,又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全新唱法。音质明亮饱满,乐曲甜美流畅,节奏快慢适度,符合民族唱法的需要。一大批民族歌唱家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西洋唱法的民族声乐唱法基本成型,李谷一、蒋大为等一批杰出的歌唱家,以其丰满而具有穿透力的流露真情实感的歌声,走上民族唱法的大舞台,推动民族唱法走向新境界。
四、西洋唱法对民族唱法发展的实际意义
在西洋唱法渐渐融入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被接受消化的同时,民族唱法也得到了改进与完善。歌唱家通过对西方音乐艺术的研究,借鉴西洋唱法理论和科学的发声等优点,弥补了民族唱法存在的不足。
就著名歌舞剧《白毛女》来说,其中的那位性格单纯朴实、坚毅果敢的女子形象——喜儿,她的唱法就多次利用了高音发声,也就是西洋唱法中的美声发声方式,将剧中喜儿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是通过对西洋唱法的借鉴而超越民族艺术唱法的成功实例。
西洋声乐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的演唱,在发声方面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传统的民族唱法则是通过简单直接的发声,在发声方面并没有较全面的理论体系和演唱经验,就无法达到像西方歌唱家在表演时所呈现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西洋唱法的发声方式中,喉部的发声弥补了传统民族唱法的嗓音和真假音转化的不足。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方式后,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表达不出来特定声音的问题得到解决,加强了民族唱法的表现力度,使民族唱法的科学性及感染力有所提升。
我们在对传统民族唱法进行传承时,弥补存在的不足,跟随时代脚步,使我们的声乐与西方声乐取长补短,达到完美融合,真正意义上继承并发展民族声乐。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述,结合西洋唱法对我国民族唱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读者可以对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优点和缺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武华.关于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之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2]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0(2):10-16.
[3]孟晓师.民族声乐在其发展中的审美变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