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转型发展中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实践研究
2016-05-14张源曲
张源曲
【摘 要】在西方国家中,现代学徒制作为培育高级技能人才的方式,在职业教育中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效,而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职教改革的特殊时期,在逐渐扩大的市场经济体系下,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被企业所需要。我国引入西方国家较为完备的现代学徒制度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会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高职 现代学徒制 应用 措施
现代学徒制度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该制度提倡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倡教师和师傅的角色合一,并对以往的订单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升级,以便传播更多程序性知识,解决社会的招工难问题,最终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度概述
在传统学徒制度下,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多是一对一的实操技能的直接传授,学习的时间长,对于技能的传承非常重视,且能直接创造社会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职业教育开始兴盛,而传统学徒制度和职业院校的教育开始融合,这就产生了现代学徒制度。其不仅结合了学徒的职业性质,也结合了学校的高等教育性质,其学徒既非无文化的技工,又非满口“之乎者也”的圣贤。在目前我国高等职教体系的改革中,也在强调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坚持以就业的需求为导向。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在尝试建立多方位、系统化、连续性的联合培养体系。
二、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创新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和普通中学、大学等授课形式类似,都是运用能够书写的公式、文字、图表等来说明理论性的知识,其优点为可以让学生更有逻辑思维和人文情怀,具有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在所有的技能学习中,有一种叫做程序性记忆学习过程,即人们在进行相关活动时,更多依靠的是自身的经验、惯性、身体记忆,很难用明确的方法将其表达出来,而且传播的受众有限,因此普及效果不理想。而现代学徒制度既不影响隐性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又能引进学校的理论教育,从而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扩展了隐性知识的传播范围
以往的隐性知识传播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学的范围受到限制;把现代学徒制度引进职业教育后,在全国繁星点点的职业技术学校中,无数的学生在课堂上临摹学习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学校这个大型的教育舞台,在隐性知识的传播中实现了一对多的教学。
(二)实现了隐性知识存量的增加
结合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徒制度的优势,学生在理论学习完后立马投入实际的工作中。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学生因为具有优良的思维方式,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容易产生独特的见解,在讨论和互动中,无形中增加了隐性知识存量,拓展了隐性知识的边界。
三、培养流程的构建
(一)前期调研和课程设置
学校可通过对企业深入调查和访谈,对社会上相关生产行业进行研究,使用大数据分析,并对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到自身学科建设的优点和缺陷,重视毕业生反馈意见,从而优化自身的专业设置,强化自身的优势学科。
(二)构建评价体系
以往的分数为王的评价体系,并不能评价现代学徒制度下高职学生的优秀程度。现代学徒制度更加关注学生的技艺掌握情况,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需要增加技能考核以及相关职业技能競赛的成绩,考查学生的技能创新和技能自学能力,这是现代化学徒制度比传统学徒制度更具有优势的地方。
四、现代学徒制规模化实现的具体措施
现代学徒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共同合作,从而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的普及。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立法来保障现代学徒制度的正常运行。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议价资格,将学校和企业的门槛,学徒自身的薪酬规范、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写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保障现代化学徒制度能得到政府的认可,从而长期地实行下去。
(二)建立现代学徒制度的上升渠道。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短期的技能教育,它和文化的学习一样,包含了个人修养和人格品质,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在文凭含金量上一直不被社会重视,但实际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某些高职学生在道德素质上甚至更胜一筹。所以,应把学徒制度和基本的学位联系起来,设置职业教育中更高的学历和文凭,让学徒制度具有自我提升方面的可观望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和社会对其的认可度,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培育集理论和技能于一身,合智商与情商为一体的有实践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符合我们目前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的实际需要。它在满足纯粹市场交易的社会和崇尚自由人格,钻研学术精神的象牙塔之间搭起了桥梁,让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生命力,不仅满足了社会的专业性需求,满足了学校的育人需求,也满足了学生自身的自我实现需求,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企业、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论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3):6-9,66.
[2]王卫东.“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6,26(02):292.
[3]梁小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价值与实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04):23-26.
[4]方一鸣.高职院校学徒制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24(0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