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研究

2016-05-14王瑛

教育界·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胜任职业

王瑛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职业胜任力的内涵,然后阐述了职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即全面分析职业环境,分阶段把握重点,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评估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等。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意义 策略

当前,我国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制度,这使得高校大学毕业生逐步进入市场化就业轨道,面临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难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较差,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应当以职业胜任力为切入点,及时采取措施改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增强就业指导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顺利就业,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一、职业胜任力的主要内涵

(一)处事能力

这里所说的处事能力主要是指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其中,知识主要指大学生在高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此外,目前社会生活逐渐呈现出信息化趋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大学生需要适应职位变化、工作变化和环境变化,还要时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且,目前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因此,大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主要是指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相关信息,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从全新的视角处理问题,且有效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

(二)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主要是指自我发展能力、个人特质、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个人特质主要指的是个体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具体而言则是指个人对各种信息、外部环境的反应倾向、应变能力与应变方式。大学生应当具备积极的个人特质,即在应对信息及环境时展现出的积极品质,主要包括吃苦耐劳、自信正直、责任感、积极主动、全心投入、独立性、敬业奉献等。此外,当今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不断适应新环境。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抗挫折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稳定性等。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工作与学习中尤为重要,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快速地建立人际关系,并以宽容的姿态与他人友好相处,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职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构建科学的择业观

所谓的科学择业主要是指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期望,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挑选职业,并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要求相吻合。择业不仅受职业要求的限制,也受到大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劳动方式、劳动环境和劳动对象,其对大学生也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职业都有兴趣,那就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深入了解自身的气质特征、优势劣势、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等,以便实现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激发自身的潜能。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高针对各种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三)有利于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大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只有确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才能够全面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客观看待自身的潜力和不足,进而实现合理定位。大学生还要在学习知识以及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职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全面分析职业环境

高校应当邀请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以及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参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增设各种实践环节,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工作感受,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勢和职业环境。此外,还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类招聘会、报纸、招聘网站、学校网站了解与目标职业相关的信息,比如知识要求、工作角色、岗位职责、性格要求、工作环境、技能要求和职业要求等,并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胜任力、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素质等进行客观分析,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分阶段把握重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含确定目标、选择具体方式、确定志向、制订计划及评估自我等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则可以分别安排在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阶段。在新生入学的大一阶段,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加强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设立基本的就业目标,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专业、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而在大学二、三年级,高校则应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产学研活动、勤工俭学以及社团活动等平台,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改正自身的不足,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择业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而在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阶段,高校则应当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组织大学生参加对口培训,引导大学生了解求职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和择业状况。此外,高校还应当组织大学生参加岗前技能培训,并增强指导的针对性,且根据大学生实际就业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内容。

(三)进行客观自我分析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不仅要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整体就业环境、专业现状、就业趋势等,还要鼓励大学生根据胜任力对自身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高校应当适时引入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以此促使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发展潜力、能力素质、性格特点、優势劣势和兴趣爱好等,并对这些元素进行评价、分析,让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更加全面科学地衡量和评价自我,进而确定合理的就业方向。同时,大学生也要自觉运用职业测评客观评价自身,进而扬长避短,使择业和就业更加理性化。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评估

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制定合理的自我学习计划,并及时把握实践中可运用的机会,比如毕业实习、社会兼职和假期实习,并尽力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组织管理工作,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就业市场和招聘会等不断检测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并了解更多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要求,增强自身职业规划的针对性。

(五)重视职业规划

首先,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并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部门,聘请校内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以及校外各个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担任职业规划导师,提高职业规划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可以开设多样化的职业规划课程及讲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和机会。其次,还要引导大学生及时转变择业就业理念,并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进而进行潜力挖掘和知识结构塑造,为自己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108-110.

[2]陈钰.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109-110.

[3]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01):28-32.

[4]李强.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1-85.

[5]曹绪亮.基于提升就业力的学业生涯规划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l(02):167.

[6]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决策,2010(10):59-67,87.

[8]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J].出国与就业(职业规划),2011(03):39-40.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胜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