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国际化道路
2016-05-14于有德
于有德
中
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汽)是我国第一辆重型汽车的摇篮,也是我国第一家全面引进斯太尔整车技术的企业,还是第一家在香港红筹上市的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企业。2001年改革重组以来,中国重汽继承和发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精神,坚持“走出去”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2015年实现了中重卡整车出口2.7万辆(同比增长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9%、出口交货值8.25亿美元(同比增长14.6%)的突出业绩,实现了重卡出口连续11年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
国际化是实现中国重汽发展的
根本出路
中国重汽作为民族重卡的典型代表,自2004年起就把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之一,2009年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四大战略之首。在引进国际重卡先进技术,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改革营销模式,发展海外合作,重视品牌建设,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走在了国内重卡的前列。
多年来,中国重汽持续推进实施国际化战略,尤其是近几年,中国重汽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有些产品已经接近世界水平。特别是在重卡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重汽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科学布局海外高、中、低端市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发展的新路子。目前,中国重汽在海外已有6个组装厂、300多名常驻人员,产品出口到96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家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基本覆盖俄罗斯、非洲、中东、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以及部分发达地区市场。中国重汽国际市场新优势正在形成,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重汽未来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用国际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国际化的思维运营企业,抢抓国际市场机遇,坚持国际化道路,要在不断提升自主控制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实现国际合作发展。首先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敢于做“走出去”的火车头,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增添动力。其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做到法律先行,深入研究出口地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合规经营,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次,对外合作不仅要使技术、产品、人才走出去,而且要不断扩大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水平。在国际合作中,坚持自主发展,不断实现市场合作、技术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产能合作,甚至股权合作。最后,把企业放在国际大环境中研究自身工作的提升。对标国际水平,不断提升营销服务管理能力,全面做好产品研发,科学安排生产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员工素质,不断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自主创新是中国重汽实现国际化的
战略性举措
改革重组以来,我们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坚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多年前第一次与国外一家公司合资时,对方提出用技术专利参股合资,我们当时是一片茫然,因为我们一项专利也没有。今天中国重汽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 312项,连续多年位列中国重卡行业第一位。专利先后获评中国国际专利与博览会金奖9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大赛最佳时尚奖1项、优秀奖3项、山东省专利奖8项、济南市专利奖4项。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工作交流站;2009年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自主创新评选中荣获“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奖”;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正是有了这样的实力,才能在自主发展以及对外合资合作的过程中,把握主导权、主动权,使民族重卡产业占有世界一席之地。
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重汽始终坚持打造“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随着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已在产品出口国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生产力科学同盟共同授予“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和“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两项大奖。同时,我们高度重视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产品实现批量销售的国家,立即进行商标注册,保护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中国重汽SINOTRUK品牌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重卡品牌。
目前,中国重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卡行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必须走在前面,要对照“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利用“互联网+”、智能化制造技术,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支撑,建设智能化质量控制生产线,在产品智能化、工艺智能化上实现新的进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用技术的进步推动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依托智慧重汽、金融、保险等平台,实现国际化营销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管理创新是中国重汽走向国际化的
坚实基础
建设国际化企业,首先要有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企业管理水平。在经营管理创新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深化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和营销方式的创新,逐步建立起市场、经营、生产紧密联系的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根本转变。
在曼技术产品的国产化以及验证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借鉴和学习曼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中国重汽先后向曼公司派遣了12批、总计220人次的学习团队。曼公司除了在中国重汽设立常驻专家团队之外,还先后向中国重汽派遣了20批技术、质量管理团队,以保证产品符合曼公司的高品质标准。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曼项目的实施,我们整体质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我们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坚持把效益作为衡量运营质量水平的标准,坚持向市场要效益,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学会利用世界优秀资源、走向世界,也必须让世界走进中国重汽,要建设融入世界血液的中国重汽。实际上,世界知名企业一直也在关注中国重汽的发展。在与曼公司合作过程中,与曼公司配套合作的大陆、贝洱、威伯科、采孚、瀚瑞森等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在济南建厂,为中国重汽专供零部件,在降低整车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整车品质。中国重汽在发动机、变速箱、方向机、车桥、电子设备、悬挂装置、制动设备等主要汽车装备的技术、性能等各个方面也实现了与世界同步。
员工素质是中国重汽实现国际化的
坚强保证
中国重汽积极倡导“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培养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培育高水平的工人技师,成就“工匠精品”,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社会贡献度。中国重汽“坚持以人为本、诚信中国重汽”的企业宗旨,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积极落实中国重汽“十百千人才工程”,不断巩固和加强人才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逐步形成了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性机制;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研发机构建设。同时通过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等十几所重点高校开展校企联合,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一项,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两项,获得了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表彰奖励。
如今,仅技术发展中心的专业技术人才就达1 1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65人,本科688人;35岁以下青年骨干737人,占比66%;工程技术研究员9人,高级职称158人,中级职称386人),其中,含济南市各类拔尖人才13人,汽车工业奖励基金会评审专家6人。现已形成由本科、硕士及博士组成的高层次科研队伍格局,打造了一支专业层次清晰、综合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技术团队。
一流企业需要一流的职工队伍,一流的职工队伍需要一流的骨干人才。中国重汽现有全国技术能手2人,机械行业突出贡献技师8人,山东省首席技师22人,济南市首席技师、技术能手70人,企业技师200多人。集团公司总计现有高级技师503人,技师1 564人。我们重视对关键重要岗位员工的培养,为岗位成才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提升文化素质,以关键重要岗位人才带动整体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为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中国重汽经过改革重组15年的发展,特别是“二次创业”以来,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曼技术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产品实现系列化,质量提升初见成效,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激烈的竞争中谁主动、谁改革创新力度大,谁就能够战胜自己,谁就能够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得先机。我们相信,只要科学谋划,真抓实干,顽强拼搏,中国重汽国际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重汽人的汽车梦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