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建设分析

2016-05-14刘玮朱德新

绿色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城镇

刘玮 朱德新

摘要:阐述了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兼容性设计的理念及定义。通过对小城镇滨水绿道相关案例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了小城镇滨水绿道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滨水绿道建设需要注意的要点,并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从功能性角度出发提出了滨水绿道的分类方式和建设模式。

关键词: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2304

1 小城镇滨水绿道的定义与类型

滨水绿道顾名思义,即穿越的区域以河流、湖泊或者海洋等自然水体为主,以木栈道、湖堤、滨水步行道等作为载体的步道。

笔者研究的小城镇滨水绿道是都市型绿道的一种,主要针对小型城市为主,在水域附近建设滨水线性空间。它的建设主要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但如何兼顾生态保护、社会关系、交通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等功能,是小城镇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小城镇居民希望居住环境能够有所改善,但又不希望建设造成生态的破坏。

2 小城镇滨水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特性

生态设计理念近些年在国内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小城镇居住环境建设也颇受其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绿道的建设,但由于对理念没有真正的认识与解读,在实际探索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长距离借城市道路,违背了绿道的真正含义;绿道建设功能性单一,不能满足多样性活动;只规划道路,忽略了绿色控制区的划分;人工化太过浓重,缺乏生态性;滨水驳岸类型繁多,建设样式过于单一等。

3 多功能设计理念

绿道之所以能够迅速大规模发展,来源于绿道多功能性。Little认为绿道源自19世纪的公园道(parkway)和绿化带(greenbelt)的融合,其最初的功能是提供风景优美的车道以供休闲之用。在其后的一战和二战期间,绿道便出现了更加有层次结构、组织结构和专门化的休闲项目;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更加注重了绿道开发的经济功能,但同时也唤起了环境教育、历史和审美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绿道更加关注生态价值,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近,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社会功能[1](图1)。绿道功能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单一目标的绿道往往很难实现。但多目标的绿道其各功能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尤其是生态保护和休憩之间,需要通过加强管理、限制使用等手段协调冲突。

绿道具有多功能兼容性,比如生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境稳定等;游憩性:作为居民徒步旅行、游玩、聊天、散步等休闲娱乐开敞空间;社会与教育性:保护历史人物遗址、古村落,为居民提供交流,科教普及等;经济性:促进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土地价值等。

滨水绿道的建设,改善滨水线性空间环境与功能,大大的促进了线性空间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类型的滨水空间在其使用上拥有不同的偏向。按照这种偏向,根据绿道的功能特性,把滨水绿道形式分为以下4类:生态保护型、休闲娱乐型、交通集散型、文化保护型。

4 台州市黄岩区永丰河上游段滨水绿道多功能性设计

4.1 背景

在浙江省推出“五水共治”的背景下,各市级地区开始相应河流,水域的整治。永丰河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改造设计,位于黄岩区高桥乡与埠头镇镇域内,永宁江支流永丰河上游段,涉及永丰河两岸河道区域,全长约7.2 km,两岸边为基线,两边向外宽10 m为设计基数,涉及周边10多个村1.5万多人,总规划面积约30万m2(图2)。

4.2 基地分析

4.2.1 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基地位于建成区内,尤其是中游段,位于城镇中心,绿道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附近居民的休憩游玩活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优势:基地自然环境优越,西南面山体层峦耸翠,中部永丰河自南而北缓缓流经瓦瓷窑村、胜利村、大埭村等村落,山水交融,浑然一体。

建设优势:基地内部略有起伏,但基本平坦,同时,内部用地以农林用地为主,兼有农居点,征地难度小,限制条件少。

4.2.2 存在的问题

环境质量:河道常年没有得到维护,生活垃圾、废水排入河内,严重污染水体质量。

植物现状:河流两岸植物以自然生长方式植物为主,部分地段有所改造,参差不齐。周边以农田、果林、河滩、林地为主,多为单一栽植,植被景观平淡。

道路交通:设计区域内现状城市道路网不成体系,次干路、支路网和滨水步道严重缺失。纵向联系仅通过乡村道及少量现有城市道路,且道路不连续,等级较低,可达性较差。

4.3 多功能性设计

依据现状以“一带三区三核”为整体结构布局,针对生态保护型、休闲娱乐型、交通集散型、文化保护型4种不同滨水绿道的不同特征的功能偏向进行绿道设计(图3)。

4.3.1 生态保护型滨水绿道

主要分布于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段,结合现状地形、地貌,通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滨水绿道环境之中,使整个滨水岸线,更富有文化气质。通过植物丰富水岸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驳岸抗干扰能力,使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稳固的群落系统。根据其人工因素,主要分为2类:即自然型滨水绿道、台阶式人工自然滨水绿道的形式。

(1)自然型滨水绿道。指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建设,不做过大的破坏,若路段条件较好,可将原有人行道直接改造成滨水绿道(图4);若路段条件较差,可以将原有人行道改造成自行车道或建设悬挑的景观木栈道(图5)。

(2)台阶式人工自然滨水绿道。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是对于防洪要求较高且腹地较小的湖段,在建造时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图6)。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人性化的坡度、踏步宽度、阶梯的高度等,迎合大众的亲水戏水的行为。其设计应考虑现状的水文资料,了解水体的常水位和洪水位的高度以及发生的频率,并采用一定的相应措施处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4.3.2 休闲娱乐型滨水绿道

游憩性主要体现在亲水性上, 亲水通过2个方面的体验,包括身体的亲水以及精神上的亲水。具象的亲水指通过人的亲水行为,如划船、游泳等。精神上的亲水,是对大自然水景的感受,而有所触动[2]。根据亲水程度把休闲娱乐型滨水绿道分为3类:亲水型滨水绿道、邻水型滨水绿道、观水型滨水绿道。

(1)亲水型滨水绿道。人处于亲水型滨水绿道可近距离与水接触,伸手即可与水发生亲水行为,并感受自然的魅力,如临近于驳岸的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建造在水面的构筑物、游船码头等均是引人入胜的直观的亲水环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氛围。

(2)邻水型滨水绿道。邻水型滨水绿道位于水域附近,但人体不能与水直接触碰,伴随着一些驳岸的游憩活动,如水岸散步、游玩、嬉戏等。完善的滨水基础服务设施有利于保证邻水型行为的安全性和娱乐性,可建设一些亭廊、座凳、观景平台等(图7)。

(3)观赏型滨水绿道。可以远距离观水,一般发生在地势由高到低的观水位置,在植景设计时,尽可能的避免视线与水域间的阻挡。在一些地势平坦的半封闭空间,也尽量不要隔断与水域的视线关系,可通过镂空或者植物的疏密关系,保证视线可达,获得远距离亲水感受。

4.3.3 交通集散型滨水绿道

沿着河流、湖泊等水体建设而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集散”二字,绿道的建设连接各个空间节点,使破碎的空间整合为一个整体,包括水路与路域的连接。而绿道集散场地的布置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进行,主要体现在驿站的设计与布置。绿道的建设使城市水体与城市居民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交通作为绿道最基本的功能,增强市民出行的可达性[3]。

永丰河慢行系统的建设,将建立一个高效便捷且满足行人感知和体验的绿道网络。将自行车与步行2种绿色出行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并相互转换(图8)。

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驳岸设计、流畅的交通设计、丰富的植景设计,结合场地点缀园林建筑及人性化的景观小品,以及慢行设施的空间布点对场地内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相互转换,通过驿站设置与布点,合理的转换,形成滨河绿地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绿道系统(图9)。

4.3.4 文化保护型滨水绿道

绿道若不赋予其文化内涵,将失去生命和活力。滨水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挖掘当地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绿道环境之中,实现文化内涵从无到有的转化。因此在绿道规划中应该把握城镇个性、彰显地域特色、继承历史文脉。使绿道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窗口为游客提供感受历史文化的场所。

滨水绿道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多功能使用,结合周边用地及文化文脉,上游突出和彰显青瓷窑址的独特魅力(图10),中段靠近集镇中心应加强健身娱乐休憩功能,增添市民文化,下游桔树成林,凸显“桔”文化,打造赏花闻香、采摘蜜桔的农业观光项目。使该河段成为一条连接城区的精神长廊,并可供城里和乡村同时休憩、养生的福地,形成一幅动物、植物、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画卷。

5 结语

由于建设者生态理念意识的淡薄,小城镇滨水绿道的建设常常陷入设计误区,追求一时的效果,忽略区域性的生态关系,加之滨水区域往往破坏后很难恢复,对于滨水沿岸的历史文化区域也是一种不必要的破坏。绿道建设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上述问题,而绿道之所以能够迅速大规模发展,也来源于绿道多功能性,在一个空间里能够同时满足多功能相互融合而不受制约。

绿道的多功能主要体现在能满足人们的多方面使用需求,兼顾多种活动行为的发生,并不因设计者的设定而存在,也不因为绿道的建成而拥有[4]。在倡导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滨水绿道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游憩的平台。多功能性的建设旨在为人们营建一个舒适、安全的绿道生活网络,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对小城镇文化的提炼与展示。

参考文献:

[1]LITTLE C E.Greenw for Ameriea[M].London:The Johns Hopkinspress Ltd,1990:1~25.

[2]俞孔坚,张 蕾,刘玉杰,等.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5):28~32.

[3]蔡云楠,方正兴,李洪彬,等,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刘滨谊,徐文辉.生态浙江绿道建设的战略设想[J].城市林业,2004(2):12~14.

Abstract: The small town waterfront greenway versatile compatibility design is a way to realize the field development benefit maximization,which contacts the diversity spaces together, including community buildings, parks, cultural heritages, outdoor recreation spaces.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field characteristics, it integrates a number of functions of the site, and gives the site more new features.Through the study of small town waterfront greenway cases and related theories at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imed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town waterfront greenway and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points of waterfront greenway. Finally, relying on the actual projects, it propos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waterfront greenway from a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small town; waterfront greenway; versatility

猜你喜欢

小城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研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大城市战略下,小城镇向何处去(焦点话题)
口岸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创新——以南坪镇为例
“一镇一风貌”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城市之最
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