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狗”会替代谁
2016-05-14杨于泽
杨于泽
核心提示:“阿尔法狗”的时代真的来了,但到底是该害怕还是高兴呢?
前段时间,谷歌2016I/O大会上,发布了Google Assistant、Google Home,人工智能成为谷歌生态圈的重要一环。有报告称,到2025年,人类社会将有约25%的工作为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所取代。
一位牛津大学学者更是量化预言,说未来有700多种职业都会被机器替代。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给人工智能完成,其中以行政、销售、服务业最为危险。具体而言,司机、技工、建筑工人、裁缝、快递员、抄表员、收银员、保安和洗碗工之类职业,有可能被“阿尔法狗们”替代。但内外科医生、编舞、教师、作家、律师、科学家、工程师和记者属于较有创造性的职业,所以不容易被替代,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位牛津学者,想必是有些闭目塞听和想当然了。IBM公司也有一只“阿尔法狗”,叫沃森认知技术平台,它瞄准医疗、金融、商业、环境等领域,宣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智胜”,即以智取胜。去年8月,IBM出资1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管理7500家医院影像资料的公司。沃森掌握了大数据,具备了分析医疗影像资料的能力,可以为医院提供读片服务。据说沃森读片准确率高达85%,而一个好医生的准确率不过是74%-84%。
IBM宣称,医院如果运用沃森认知技术平台,可以节省大量“高成本的人工”。所谓高成本人工,说穿了不就是医生吗?
最近几年,最担心失业的其实是传统媒体人,在报社办公室,记者们经常说起写稿自动化。在路透、彭博这类以财经见长的新闻社,早就开发出写稿软件。去年,新华社也推出一款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写赛事报道、财报快讯一点不含糊,被赞“速度快、效果好”。
其实,记者并不是最早被风险警示的职业。记得16年前我采访过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廷光,当时他开发了一种“中国刑法专家系统”,也就是一种司法领域的初级人工智能。“中国刑法专家系统”基于各种法律、司法数据库,加上一定的算法。律师打开它,知道可以用哪些法律条文为委托人辩护。各地法院也是其主要用户之一。
很多法院采用这种专家系统的消息传出来,社会上一派质疑和指责,觉得法官用软件断案很荒谬。实际上中国不是司法专家系统的发明者,最早推出并推广此类软件的,是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法律圈内一致认为,法律软件的运用是司法领域大势所趋。
“阿尔法狗”要取代的,不仅是简单劳动、体力劳动者,而且包括所谓高知识含量的人力资源。“阿尔法狗”不是“术业有专攻”,而是全面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取代的不是某几种具体行当,而是从知识、认知能力、技术甚至技巧上赶超人类。
据说,科学家正在训练人工智能从事文学创作,办法是让人工智能“读书破万卷”,希望它最终“下笔如有神”。日本有一个“人工智能小说创作”研究组,今年3月发表了其人工智能创作的4篇小说。这些作品参加了日本“星新一文学奖”评选,其中有作品通过初审,但未能最终获奖。
谷歌开发了一款人工智能画家,起名叫“深梦”,旧金山一个支持艺术与技术合作的非营利组织3月份为它举办了画展。画展共拍卖作品29幅,成交额97600美元,最高一幅拍得8000美元。
“阿尔法狗”的时代真的来了,人们已经听到了它的脚步声。对此,不同职业人群感受肯定不同,但到底是该害怕还是高兴,现在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