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民大鹏借牛黄起飞
2016-05-14李文卉杨向明
李文卉 杨向明
核心提示: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对中医精髓的坚守,是中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近,一篇题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文章,又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文章说,市面上太多中药乱炮制或不炮制,太多的中药材不“道地”,甚至农药残留超标,以次充好的现象充斥着中药材交易市场……文章有理有据,饱含深情,就连普通读者读了也不免为中医药产业忧心忡忡。
实际上,持“中医亡于中药”观点的网络文章,这并不是第一篇。早在2006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直言,中国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加速了中药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不过,10年过去了,中药并没有变得“无法挽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优秀的中药企业,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对中医精髓的坚守。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民大鹏”)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
手握“独门秘方”——国家一类中药新药体外培育牛黄专利,健民大鹏成立16年来,专注于体外培育牛黄原料生产和相关药品研发。目前已实现年产量3吨,原料药供应全国400余家制药厂,还有12种中成药产品,2015年销售收入逾3亿元。
“中医不能亡,更不能亡于中药。追求品质与企业盈利不仅不矛盾,相反是统一的。”健民大鹏董事总经理喻萍接受《支点》记者专访时说,体外培育牛黄的产业化已走上正轨,公司业绩还在快速稳步增长,这就是最好的明证。不过,目前这些成绩与体外培育牛黄的价值相比,还远远不够。
牛黄的前世今生
体外培育牛黄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健民大鹏为何对公司前景这般自信?这得从牛黄的历史说起。
牛黄,即牛的胆结石,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为世之神物,诸药莫及。”成书于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牛黄有如此描述。
从唐代的《千金翼方》,到宋代的《本草纲目》,再到清代的《药性切用》,论有牛黄功效的古代医药专著不下20种。
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证明,牛黄具有清心、开窍、镇静、解毒、抗惊厥的药理活性,可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等疾病。
然而,牛黄的自然结石率很低。天然牛黄因牛的个体差异,存在优劣之分,优质天然牛黄药源奇缺,价格昂贵。中国中药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出产的天然牛黄不到1000公斤,而传统名贵中成药中的牛黄需求量约5000公斤。
据统计,我国目前4500多种中药古方中,含牛黄成分的约有600多种,全国牛黄市场约有300亿元左右的规模。许多名方名药、急重病症用药,如安宫牛黄丸、片仔癀、西黄丸、牛黄猴枣散等都是以牛黄为君药成分。有的因为牛黄原材料短缺被迫停产。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研发出人工牛黄,由牛胆粉、胆酸、牛磺酸等加工制成,每公斤售价几百元,应用于中低端中药市场。记者参阅医学论文资料显示,人工牛黄的核心成分胆红素不及天然牛黄的2%,其工艺制作简单,再加之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伪劣产品,人工牛黄功效与天然牛黄相去甚远。
去日本旅游,不少人都会买“汉方药。日本的汉方药就是我国的中药,在日本属于二三类药品,相当于国内的非处方药。其中,牛黄在日本家喻户晓,光是日亚和乐天商城中含有牛黄的药品就有3200多种。目前,日本垄断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牛黄。
中药创新的里程碑
找到疗效确切、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新一代牛黄类药品,成为天然牛黄的优质替代品,这是民族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试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蔡红娇,成功在体外牛胆囊胆汁内培育牛黄,此成果在199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体外培育牛黄在进行医学、药理、毒理、特殊毒理和临床研究后,经卫生部、FDA审评,1997年获得国家一类中药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2003年,体外培育牛黄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1月,体外培育牛黄正式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与天然牛黄“等量投料使用”,以替代中成药品种特别是急重症治疗药品中的天然牛黄。在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天然牛黄与体外培育牛黄的功能主治表述完全一致。
今年6月2日,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二届夏季峰会暨第三届中华中医药文化大典,在湖北省随州炎帝故里景区开幕。蔡红娇教授荣获“中药创新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华中药文化大典自举办以来颁发的首个奖项。中国中药协会在给蔡红娇教授的颁奖词中说:“蔡红娇教授化珍稀为普及,让牛黄惠泽大众,是中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此之前的2000年,武汉大鹏药业购入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后与健民药业合资成立健民大鹏,携手进军牛黄产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历时两年。
“体外培育牛黄的研制成功,是中药替代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它的产业化最能体现湖北中药现代化水平。”中药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中国科技部调研员邹健强如此判断。
然而,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一类中药新药,体外牛黄产业化道路并不顺利,经历了连续亏损后,直至2010年,健民大鹏才开始盈利。
喻萍介绍,公司成立的头10年,一直在培育市场,各大制药厂原料药和医院中药饮片逐渐得到了供应商和市场认可,最近5年的销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这也意味着体外培育牛黄的产业化已经走上正轨。
好医还得配好药
让体外培育牛黄惠及大众,需要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今年开始,健民大鹏尝试多元化发展。
迈出的第一步,是打造以牛黄故事为主题的大健康中医门诊——六源堂。六源堂已于今年初在武汉市沿江大道合作路开始试营业。
记者在六源堂看到,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院长、伤寒学学科带头人李家庚,湖北省药膳食疗协会会长郝建新等著名老中医,都是这里的坐诊专家。
“医生是多点执业的,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甚至比病人更希望用上好的药材。六源堂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么多名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体外培育牛黄得到了这些老中医的认可。”喻萍说。
多元化的这一步,与国家相关政策也趋于一致。今年2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并且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列为中医药七大方面之一。
“在我的设想里,即使六源堂不赚钱,也要传播好中医药文化,讲好牛黄的故事。”喻萍介绍,除了提供特色中医诊疗服务外,六源堂还将肩负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人才培养两大重任。
记者注意到,刚进六源堂大门,在右侧就有一个“小型博物馆”,展品有珍稀中药材、中药炮制工具等等,部分展品都是文物。
喻萍希望,通过六源堂这一中医馆平台,不仅可让中医诊疗回归“一对一”的传统模式,且公司独有的体外培育牛黄以及其他道地药材,可通过中医馆直接面向受众,绕开中间环节降低消费成本,普惠消费者,也能更好地实现安全把控。
从市场角度出发,“好医+好药”是六源堂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内,六源堂中医馆将在武汉开设两家,而未来公司整体上市后,此类中医馆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百家规模。
每个古方背后都有故事
作为中医药大省,湖北不乏恩施、蕲春这样的中药材重镇。但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生产中成药、中药饮片的企业的总体实力,和有的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
“不仅湖北,即使从全国来看,中医药产业面临较大瓶颈,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以便尽早从小而散,迈向大而强。”喻萍分析说,比如在目前600多个含牛黄成分的中成药中,只规定了38种急重症中成药不得使用人工牛黄,也就意味着必须使用天然牛黄或者体外培育牛黄。然而,38种这样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我并不是说要取代人工牛黄,而是希望在质量标准上,能提升含牛黄的标准。”喻萍强调,这在一定意义上,可监督中药厂家规范发展,促进中药产业化更加健康地运行。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中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陈勇也持类似观点。他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以牛黄举例说:“为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在牛黄原料采集上不是采用走私牛黄,就是使用假冒伪劣牛黄。走私牛黄有可能来自‘疯牛病泛滥的国家和地区,极有可能会将一些疾病带入国内。而伪劣牛黄除了其药效得不到保证外,其成分中的胆红素、胆酸等没有经过生物生化过程,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陈勇认为,进一步论证体外培育牛黄之类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内在功效,使其尽快形成产业化,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这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此外,湖北也是科教大省,在中医药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是缺乏基层平台,对产业的指导不够、对产业的牵引也不够,分散到各医院的研究资源还是不够,研究成果转化也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在喻萍看来,湖北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古方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既要保留好这些故事,也要做好培训交流,做好人才和文化的输出,这不仅仅是学院、医院的责任,企业也要参与进来。
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的再次腾飞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