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丑陋形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

2016-05-14葛楠赵宇

学理论·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葛楠 赵宇

摘 要:庄子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中一系列丑陋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生哲学思想,蕴含大量积极因子。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价值在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发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积极追求人生目标。《庄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的话语环境。

关键词:庄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生哲学;丑陋形象;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24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呈现多元文化格局,各方面因素对大学生产生极大诱惑与压力,产生思想与心理的冲突与矛盾,产生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标准的困惑。《庄子》中大量出现的丑陋人物形象,以自然的本真,达到了朴素的“真人”境界,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的话语环境。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应当以“真”“道”“德”为追求之本,在此基础上,循道而行,追求核心价值观。

一、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发展

《庄子》中描写了一系列的貌丑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哀骀它、■支离无■、瓮■大瘿等,这些人有的是驼背,有的双腿是弯曲的,有的被砍掉了脚,有的脖子上长着盆瓮那样大的瘤子,有的缺少嘴唇,总之是一群相貌奇丑的畸、残、病之人。然而,他们却受到当时人的喜爱和尊敬。“■支离无■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内篇·德充符》)两个形貌极其丑陋的人去游说君主,却得到了大大的赏识和喜爱,以致两位国君再看那些形体健全的人,反而觉得“其■肩肩”瘦小难看了。用庄子的话说便是“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内篇·德充符》)。■支离无■与瓮■大瘿“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他们之所以能够说服灵公、桓公,在于他们不欠缺那不应欠缺的东西——“德”。庄子认为“德”是“天鬻者,天食也”,是由自然衍生出来的。“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才是真正的缺陷。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其心闲而天事……吾又何恶焉!”(《内篇·大宗师》)生病时的子舆腰弯背驼,五官上翻朝天,恰似支离疏之形貌。但他却并未被病魔所影响,悲喜哀乐都未能侵入其内心,“安于适时而处于顺化”,顺应自然,顺应大道,忘记了病痛,超越了生死。他们都做到了“离形去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人的形体无论健全美好,还是支离丑陋,都是物质的组成。“去知”就是“去掉分解性和概念性的认知活动”[1],庄子哲学崇尚无为,“离形去知”才能体悟自然之道,抓住事物的根本,即庄子所谓的“同于大通”、“知主”。 外在美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真正美的标准。美应该是符合规律性的,是真与善的体现,《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之所以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为一,“同于大通”追求与自然融合的“大美”。

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追求外在美、形式美,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把张扬个性与对外在美的追求相混淆,追求所谓的“个性”、非主流。在多元文化渗透下,当代大学生忽视了内在美,淡化了对内在美的追求。殊不知,内在美才是人的核心素养。《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内在美与外在美,正确认识个性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2]。在人生矛盾面前,《庄子》中的丑陋人物能够保持心静的状态。《内篇·德充符》中鲁国“视丧其足犹遗土也”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能抓住万物变化的根本法则,从万物相同的一面来看万物,此物与彼物都是同一的。不但断了脚不会令他沮丧,就是生与死的大事,天覆地堕的巨变,也难以影响他。因此他任物之自然,对学生施不言之教,学生脑袋空空地去他那里,却能满载而归,“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以至孔子都要拜他为师,且“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因为孔子认为兀者王骀如唐尧、虞舜一般,是“正众生”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3]。《庄子》首篇名曰《逍遥游》,就有开宗明义之意图。庄子哲学的本质是实现人生困境的超越,达到宠辱不惊,保持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平稳和宁静,实现精神的自由。人有生死之忧和知欲之累,有名利得失和成败荣辱,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得失观尤为重要,这必然需要向《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学习,站在宇宙自然变化的“大道”之上思考人与事,以排除各种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更好地思考与实践人生目标与理想。汶川大地震中的小英雄雷楚年,错误认识名利与金钱,导致锒铛入狱。世人皆为功名利禄而劳于心,却“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所以哀骀它在鲁哀公授之以国后,不久便离去。“至人”追求的是“道”,是自然,而非功名利禄。在面对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时,如何守住心灵的宁静,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是重要的人生课题。

三、教育大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无用之用是庄子“道”学思想的重要内涵。“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肋。挫针治■,足以■;鼓■播精,足以食千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支离疏因身体畸形,是无用之人,才能在“上征武士”之时“攘臂而游于其间”,还得救济粮。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较之其他人支离疏是幸福的。“无用之用”思想固然有其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保守性,但又有其积极因子,能够使“无用”之人,使处于困境中的人的心灵得到慰藉,使其心灵能够始终保持一片宁静,保持平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无用之用”思想中蕴含的这种文化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升华,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使得中华民族历经各种磨难而精神不衰。此外,这种思想形成了平和、恬适的文化性格和宁静隽永、淡泊清空的审美情趣,为实现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4]。庄子笔下的丑陋形象都是能“游”之人,是呈现艺术精神的人。庄子所谓“精神”,是指心的作用和状态,而心正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本无意于今日所谓艺术,但顺庄子之心自然流露出来的正是艺术精神,所以成就的自然是艺术化的人生。遇困难挫折的人受其影响,产生共情与认同,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苏轼一生多灾多难,屡遭贬谪,饱经忧患磨难,但他却能“无一点悲忧愤嫉之气,视祸福宠辱如浮云去来”[5]。这得力于庄子的人生哲学,得力于《庄子》中丑陋人物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苏轼不以贬谪为患,常身似槁木、心如死灰,获得大自在、大快乐;从漂泊无常、屡遭贬谪中获得自由。

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冲突和矛盾,存在对于人生环境的焦虑与疑惑。《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以生动的案例引导大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抓中心抓关键,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与矛盾,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压力,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四、教育大学生积极追求人生目标

《庄子》中丑陋人物形象,启示大学生明“大道”求“全德”成“真人”。叔山无趾是庄子超越思想的典型体现者。叔山无趾是受■刑被砍掉了脚趾的人。他对孔子说:“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他不像庄子所描述的孔子那样执着于过去的对错之中,而是从过去的是非对错中超越出来,去不断追求,追求那同于自然的“道”。叔山无趾无止境的追求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正是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积极因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践,不仅是国家的追求,更应是每个人的追求,不仅要求人们遵道求德,更要求人们明“大道”,求“全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思想,明确人生理想与目标,追求崇高人生境界。

《庄子》中丑陋人物内相与外相的表面的不和谐正是一种高层次的和谐,他们或是“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而学富五车;或是“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有安邦定国之才;即使是最低等的,也能“因薄技”而“养其身,终其天年”。这些畸、残、病的丑陋之人始终怀抱着至高无上的“大道”,不断地追求“全德”,以天道自然使自己在社会中、在自然中不断得到超越,也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超越时空存在的局限而发现永恒,锻造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中张扬个性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珍贵的教育价值,引导教育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汤一介.再论中国哲学的真善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0(3).

[2]白本松.逍遥之祖——《庄子》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4.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

[5]杨胜宝.苏轼的“闲适之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1).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VEGGIEVALUES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