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个性与共性研究
2016-05-14刘仲林
【摘要】中国书法承袭东方美,呈现出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视觉效果。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不胜枚举,而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却很难一言以蔽之。本文将分别从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作品中的个性与共性作出分析,把握二者艺术特点的同时开拓眼界,用宏观的眼光看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将其融入艺术创作当中,提升艺術欣赏水平。
【关键词】中国书法;西方绘画;个性与共性;布白;构图;艺术家自我精神
从个性来看,书法以黑白为主要色调,而西方绘画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各色颜料;书法与西方绘画的构图要求也不相同;在创作工具的选择上也因受到时代背景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不同。从共性来看,二者都将线条作为创作基础,注重线条质量;同样将构图(布白)作为表达作者艺术审美观的手段;书法与西方绘画都作为作者向欣赏者表达内心情绪的媒介。学习书法或者是西方绘画者相互借鉴,使艺术创作更具创新性。
一、西方绘画作品与中国书法作品中的个性
书法作品和西方美术作品,无论外行或内行,都能从它们的色彩、构成元素、工具找到不同。
1、色彩:书法的色彩主要以黑白为主,墨为黑、纸为白。这里的白并不单单指白色的纸,书法所用纸张种类颇多,自然色彩也不尽相同,但最根本纸色不能压墨,如此简单的色彩对比反而是书法最迷人之处。西方绘画作品色彩多样,视觉冲击力较强。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构造一个绚丽的世界。不同色彩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冷暖色调主导整个作品的意境。而绚丽的色彩构成给人以无限遐想,这同样是西方绘画作品的迷人之处。
2、构成元素:书法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点画、布白、章法。西方绘画的过程则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对比而言,书法表达情感所用的技法元素相对抽象,而绘画则更为具象。从行书作品来看,书法家利用字组与留白的关系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书风,将“布白”作为表达自己艺术审美思想的手段。
3、工具:书法作为代表东方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亚洲地理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书法创作的工具上主要选用笔、墨、砚、镇、毛毡、竹简或纸;西方绘画则用纸(素描纸、水粉纸、甚至卡纸、教堂墙壁等)、水粉笔、颜料、画板、调色盘等。不难发现,书法所用工具更具传统性、东方化;西方绘画所用工具更加多样化、自由化。
二、西方绘画作品与中国书法作品中的共性
从“共性”角度分析,我认为二者都注重线条(点画)、构图(布白)、艺术家自我精神的表达。
1、线条(点画):书法中将我们俗称的“线条”取名为“点画”。点画作为书法作品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质感至关重要。从5方面来分析,分别是立体感、力度、节奏感、呼应、情感。
(1)立体感:中锋用笔至关重要。宋代米芾说:“得笔(得中锋的用笔效果),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其中所说的“圆”,指的就是线条的立体感。
(2)力度:其点画苍劲枯老的、着纸力行的枯涩感,从许多著名碑刻中可见一斑,例如《张迁碑》《张猛龙碑》等等。
(3)节奏感: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虽然没有声响,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
(4)呼应:起笔为“呼”,应笔为“应”,或一笔之中,应上而呼下,顾盼生情。例如楷书《阴符经》体现最为明显。
(5)情感:点画的运用通常与书家的性格特点或处境有相当重要的关系。例如怀素以发为笔,任情恣性,点画同样连带不断、狂放不羁。
同样,西方的绘画作品中的线条也占据着最基本的要素。画家通过线条给人以特殊的心理感受,同时通过线条表达内心情感。
较为感性的线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从他的作品线条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颤动感。《揭开第五印》中运用扭动弯曲的边缘线塑造了这些姿态激动的裸体殉教者。张扬而又变形扭曲的线条凸显了画面那股浓浓的悲悲愤之情。线不再是理性再现因素,而是具有了明显的感性因素。《弹曼陀铃的姑娘》各个分解面与几何线条组成的立方体组合十分协调。这种几何线条给人以充实、舒展、饱满之感。而这刚好表达了毕加索内心最渴望的自由。
2、构图(章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但要求点画精到,结体优美,更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谐。书法的章法是指在整幅作品布局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偃仰呼应、起伏节奏、疏密虚实等相互关系。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其黑白关系尤为重要,如果说点画是构成字的基本要素,那么布白则是构成章法的基本要素。黑是字,白亦是字。章法从整体效果给观者更直观的感受,对于了解书家的所思所想、性感宣泄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古诗四帖》。
同样,西方绘画作品的构图决定着人们对作品整体感的把握。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绘画中构图的方法与手段对表现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图通过对符号进行组织,将画家抽象的语言信息融合在具象的符号信息中去,进而表达主题。例如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向两边展开。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同面貌、性格和不同的心情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场面中的紧张气氛。而大厅的墙角、窗框的平行垂直线、桌子的平行水平线和耶稣镇定自若的形态与紧张的骚动情绪形成对比。
3、艺术家自我精神:无论书法还是绘画,究其根本都是表达作者当下情感;对某事某物的态度;对人生或宇宙的思考。而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媒介,不需要语言的交流而是通过视觉感受给人思考。当具体的技法已经纯熟,那么就是用它表达艺术家自我的感受的时候了。尤其是书法,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感悟,走进书家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困难但却是相当重要的。对于绘画,无论是如塞尚般写实还是如毕加索般抽象,我们都能感受到画家的所思所想。他们在用艺术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持自己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三、总论
极具东方代表性的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作品特征的形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分不开,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传统性、保守性、抽象性,而西方的绘画则变现手法更为直观,这与西方开放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因此更加具象、奔放。
上文主要将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对比,总结个性归纳共性。对于个性的把握,使得单纯学习书法或是西方绘画的人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艺术特点,提高绘画或书法创作水平。而对于二者共性的探究,则能使两种艺术门类架起内在桥梁,有利于开阔眼界,创新书风或画风。书法相对于西方的绘画来说它的抽象性导致的其传承的难度较大,而本文的研究是否可以促进将开放的绘画风格或绘画思想融入书法,时的书法创作具有时代性,在传承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如果西方绘画与中国书法存在联系,或许雕塑与书法、建筑与书法也存在联系,艺术的相通性使得这些问题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刘仲林(1994—),女,山西省太原市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书法方向)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