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016-05-14吴燕民蒋艳
吴燕民 蒋艳
摘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源于科学的教学方法。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参与式教学法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注重理论积淀,又重视实际操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实践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37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37—03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提出
21世纪后,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职业发展上遇到障碍的矛盾凸显出来,教育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新的教学手段被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由此产生了一些在知识传递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层面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社会学项目实施中使用的参与式项目创新管理模式因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而引起广泛关注,一些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将受助者参与项目策划、实施、管理、评价的方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逐步开始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学中推广开来。
二、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教学”一词由两个词素构成,即“教”与“学”。“教”体现在两个层面,“教师”与“教学”,“教”侧重教师的职责,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学”同样体现在两个层面,“学生”与“学习”,“学”作为与“教”并列的词素,意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拥有与教师平等的民主地位,对教学设计、课堂安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学”一词从产生之日起就将“学”置于与“教”等高的地位,只是在过去的某些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单纯在完成“教”的环节。
参与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的修正,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部分权力让渡学生,赋予学生参与课堂环节的权力,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满活力的交往和互动中完成文化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道授业,还要注意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能力基础、心理轨迹,让学生将丰富的生活感知与课堂内容碰撞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悟,释放自己的激情,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将传统教师的课堂变成师生共享的课堂。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肤浅与深入、残缺与完整中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享其他同学的经验,完成理论变成实践的演练,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正向的学习迁移。学生也可以根据他们对内容的理解适当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程式、增设教学内容,在和谐的互动学习空间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有机结合,令学生最终实现发现学习、非指导性学习。
三、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把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教师引向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看做是教学的主体。倡导教学中“非指导性”的原则和方法。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教师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系列自我操作的鼓励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情境创设者。人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知识的吸取能力,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容易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习变成人生的乐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自主性、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主动学习、潜能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角色期待。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否定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核心位置的做法,转变传统教师中心主义为学生中心主义,将教师课堂控制转变为学生主导,由学生来主导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并负责开展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二)合作教学理论
合作教学的实践在国外形成侧重师生合作与侧重生生合作两派,两派合作教学理论的初衷均以在互动中增长知识和在互动中提高个体能力为理论基础。改变课堂上教师主导、师生对立教学格局为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有利于提升其自尊心、自信心。合作教学方法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被广大师生接受的程度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大学课堂上已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以认知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主张教学应该从过去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识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倡导过程中心、结构中心、学生中心的教学心理思想。教师起到辅助、支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图式中新旧融为一体的作用。
知识的连结与关联性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打破定势思维,破坏知识结构的平衡,在不断的冲突与实践中建立新的图式,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课堂互动中他人的经验分享、思维模式亦可丰富学生的主观经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内部驱动性结合外部合适的土壤令他们的知行意结合,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感的合格学生。
四、参与式教学的特征
(一)师生的互动
参与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
从学习层面出发,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经过精细加工的学习内容会在头脑中印象深刻,有利于大脑对教材的理解和信息的存储。从课堂管理层面出发,恰到好处地设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出现注意分散现象,问题提出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课堂回答是学生参与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相互理解,有利于学生以增长知识,消化教材为目的的学习与教师教学计划的顺利高效完成。
(二)生生的互动
小组讨论是常用的参与式教学法,以5~7人为一单位,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组员的有限性逼迫每个成员必须参与讨论,同时为了在讨论中更好地展示自我,满足青少年的尊重需求,学生在每次讨论前都会深思熟虑思考讨论主题,准备发言内容,与同学的每次切磋、探讨都会加深自身对讨论主题的认知。同学之间因文化学习而产生的讨论让同学之间加强了互动,增加了相互了解,有利于同学友谊的增长。因英雄所见略同、惺惺相惜而结成的学习小团体更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思维,促进学生向更高目标的学习迈进。
在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后,将理论内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是重要的一步。应用型专业都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而情景模拟是提升操作技能的练兵场。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角色分配,学生将具体情境下应然行为在模拟场景中表现出来,由同学点评,老师总结,这是理论化为实践的关键一步。
(三)多方面兴趣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完成任务,同学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个体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的素质。社会、工作是一个团队,需要有团队精神的人一起来完成一项工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宽容、理解、信任。在经历过与人相处失败而造成合作失败、学习失败、工作失败后学会人相处下的包容、接纳与自我的收敛,完成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成功过渡。
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互动中首先要言简意赅地把自己想要告知他人的内容表达清楚。这要求学生学会阐述问题的技巧,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阐述清楚,将所要表达内容进行分点分类阐述,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思维能力:在合作中观察别人看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的方式,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经验累积中转化思维模式,扩大思维视角,由常规思维向发散思维发展。学会于众多观点中抽丝剥茧、推理演绎与概括总结。
五、注意事项
(一)教师角色定位
参与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转变,由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严苛的管理者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实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责任、备课任务的减轻,而是对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了解青少年的爱好兴趣。其次,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实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要能有力管理课堂秩序。参与式教学虽然因将课堂部分交与学生而使教师在知识讲授方面的时间减少,但是教师在课堂筹备方面的压力增大,要花费更多精力在课堂安排上,并且做好多方面准备,以平衡好因权利下放而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
(二)教学技巧
人的个性具有多元性,无论怎样努力,给予什么样的自主学习,总会有学生不够积极,甚至不参与。有同学会不参与小组讨论、不准备讨论资料,不进行小组总结发言,这样的小组学习不仅不能有效调整参与式教学的效果反而可能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明显。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严格控制小组的人数,从外在环境逼迫小组必须按人员进行分工,每个同学必须按计划去完成作业任务。如若个体仍不活跃参与小组学习及课堂表现,教师要及时了解原因,采取措施推动其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如果应用不当极易产生课堂教学一盘散沙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较准确预计讨论需要时间,要时刻观察课堂,在关键时候进行课堂秩序干预。此外,要想提高讨论效果,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本次表现优秀的小组下次优先发言等,累计优秀次数给予奖励,如参加各种活动机会等,提高大家的参与度。
六、结论
参与式教学法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需求、掌握角度出发来进行课堂安排,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每个环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我国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实现路径。
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也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化的传播不能作为教师教学的唯一目的,身为人师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就动机、意志力、创造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拥有,将是他们在社会立足的根本。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学生自身的不断摸索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应在课堂互动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完成我们的素质教育。经过不断地摸索前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将在参与式教学中获益。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