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冬苓:因为热爱,所以深沉

2016-05-14王雅洁

商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山影青岛艺术

王雅洁

电视剧是一次性消费品,即便花了很多心血,播过一遍两遍就过去了。但即使是这样,她还是希望在作品中表达出她的立场、信念、追求,希望这些深层的东西能够留下来。

翻看赵冬苓的作品,有着很强的辨识度。纵深历史、关注现实,以厚重大气的风格讲故事,以人物命运凸显信仰价值。从早些时候的《孔繁森》、《任长霞》、《上学路上》,到后来的《北方有佳人》、《南下》、《沂蒙》、《红高粱》、《青岛往事》,赵冬苓坚持用“大时代、小人物”体现着她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历史的审慎,而这与鲁剧的特质不谋而合。

赵冬苓曾说,艺术的创作应当追求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悲剧感。主流文化中的真善美,就是我们应当向往和崇尚的精神,这是赵冬苓意识中的主旋律,亦是赵冬苓影视创作的主题。

网络搜索赵冬苓的资讯不难发现,除了谈作品之外,她还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问题,不论是法制问题还是财税改革,她的视角始终扎根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说,全国人大代表和著名编剧这两个身份面向的都是同一个群体,这也给予了赵冬苓更多的使命感和创作源泉。

去年,在这位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艺术副总监的眼中,山影集团已经拿奖拿到了无奖可拿的地步。“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的赞誉在她看来,是专业奖项和观众口碑的双赢。“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在这一部部反响热烈的鲁剧背后,凝聚的都是编剧人的滴滴心血。《商周刊》对赵冬苓进行了独家访问,探寻金牌编剧的幕后故事。

鲁剧的成功根植于齐鲁文化

商周刊:有的观点认为,山影之所以佳作频出,与山影集团重视编剧、尊重编剧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山影的相关领导也多次表示过公司对编剧的尊重。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具体的经历和看法?

赵冬苓:这方面,我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吧。我原来在经济部门工作,为了追求自己喜爱的影视艺术,我花了4分钱,给当时的山东影视制作中心领导寄过去了一封自荐信。本来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不到半个月,厅里就派人告诉我,可以借调过去了。今天想起来都觉得像天方夜谭。我当时一没名气,二不认识领导,仅凭一封自荐信就调进来,实在是太幸运了。从此做这一行一直至今。山影走过了这么多年,一直跟合作过的编剧、无论名气大小都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在合作中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这一点在业内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像我入行的时候,一些老的编剧,一些老师,对我也是非常非常的培养,非常非常的重用,才能够让一代一代的人能够接上来。

商周刊:都说鲁剧现已经成为山东的一张名片,那么您认为山影集团的制作和出品风格是否受到了齐鲁文化的影响?

赵冬苓:当然,鲁剧的成功根植于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东的文化传统比较深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我们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觉。除了内容上追求文化底蕴的深厚,人物形象的鲜明,主题的深刻,故事情节的精彩以外,鲁剧能够脱颖而出还源自制作商的工匠精神。现在大量的热钱进入影视界,大家都想要今天钱进入,明天就能看到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浮躁,就想要赚快钱。但是,不管怎么样,好影视剧是一定有市场的。近年来山影也在转型,拍摄了许多年轻人同样喜爱的作品,收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在形式更加丰富的同时,依然坚守着鲁剧品质。即使是创作都市题材,我和主创团队还是尽力会在其中体现一些齐鲁文化的大儒情怀。

商周刊:您经常引用林语堂“傻瓜才考第一”这句话,那么在您心中,什么才是评判一个好剧本的标准?

赵冬苓:我用这句话表示,收视率最高的未见得是最好的作品。电视剧是没有门坎的艺术,而当你有艺术追求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在加高门坎。这条门坎到底多高,可以既保持较高收视,又有一定的审美追求和思想内涵,就是我一直孜孜追求的。电视剧虽然是个消费品,但我想把它做得漂亮、有品质,好的电视剧应该在市场和艺术间找到平衡。我不知道一部电视剧的生命力有多久,但我还是希望它能够更长久些。所以,我特别看重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我理想中的电视剧要有信念,有非常大的诚意,人物对命运进行痛苦的思考与抗争,具有生活的质感。在我心里,既有自己清晰的价值观、审美追求,又能做到雅俗共赏的才是最好的剧本。

内容为王是铁的定律

商周刊:在编剧界,现在有原创派、IP派两大派别,原创派胜在懂得用影视语言来讲故事,而IP派更加文学化一点。您认为这两派应当怎样互相取长补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赵冬苓:我不认为原创派不文学化。事实上我倒觉得原创派更文学化,毕竟他们都是在文学里浸染了多年的、有创造力的好编剧。和原创派相比,由IP改编的作品由于原来有粉丝基础,在市场上占得先机。我觉得无论哪派,内容为王都是铁的定律,这是所有编剧最终要面对的课题。

商周刊:与国外相比,您认为国内的剧本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

赵冬苓:这是一个伪命题。国外也有大量文化垃圾,国内也是一样。事实上,我们和国外文化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市场和管理上。例如,韩剧具备完整的电视工业产业链,对外文化输出很成功。但广电总局却针对我国最有可能输出的题材——古装电视剧发布了“限令”。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对内容进行管理,电视剧行业内容管理必不可少,但内容管理应该有法可依,对题材的管理可适当宽松。让艺术创作者在写剧本时就清楚哪些红线不能碰,哪些东西可以写,而不是在写的时候不知道将来会碰到什么样的审查,这样会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商周刊:去年城市商战剧《青岛往事》登陆央视,收获了极大反响,也使人们进一步聚焦青岛,了解青岛。作为本剧定稿人,您认为青岛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剧产业的前景如何?

赵冬苓:当我应邀去写青岛的时候,我对自己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青岛这个城市特别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特别的味道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成败。之前觉得青岛只是一个很时髦的城市,在写剧本的时候,对青岛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青岛是一个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此外,青岛一直是影视制作的热点地区,出过大量的影视明星。这几年也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建设影城。相信青岛将来影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会十分广阔。

“我只想写清洁向善的文字”

电视剧是个没有门槛的艺术,谁都可以成为观众。假如一个编剧有很多追求,想在剧本里表达一些看法,就人为地提高了观赏的门槛,收视率也会受到影响。而赵冬苓却在很艰难地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一定的收视率,又要设定一个门槛,实现自己的理念和追求。实际上,电视剧是一次性消费品,即便花了很多心血,播过一遍两遍就过去了。但即使是这样,她还是希望在作品中表达出她的立场、信念、追求,希望这些深层的东西能够留下来。

她说:“我只想写清洁向善的文字,我希望这个国家好,这个社会好,人民能活得有尊严,至真向善,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我希望能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这些。不过,我也很清楚我从来就不比观众高明多少。”

“正式的剧本一旦写起来,每天至少要写一集,一万多字,完不成这个任务,不仅有合约的压力,自己心里也过不去那个坎。编剧不仅是个超强的脑力活,也是个体力活。”赵冬苓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减退,这一两年我每完成一个大的剧本,就会病一场。”

“那么支撑您这么拼、这样精雕细琢、呕心沥血的动力是什么?”

“热爱。始终如一的热爱。”

的确,唯有真挚的热爱才能在市场喧嚣中选择深沉,也唯有这样的热爱,才铸就了鲁剧品牌以及良心剧人的坚守。

猜你喜欢

山影青岛艺术
雨花·艺术 杨大伟作品
崔志平作品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纸的艺术
闲钓
青岛明月申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