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图像介入
2016-05-14廖百秋汤红娟
廖百秋 汤红娟
摘 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转型的大环境下,在职教师培训也朝着数字课程和网络课程的方向发展,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日益受到关注,而图像是其中最为强大的符号资源。本文正是基于文化的图像性特征,从图像介入的概念和背景分析谈起,探讨了图像介入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内涵、理论基础、实践框架的构建以及实践方式的分析,揭示出图像介入跨文化培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有效提高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质量,引领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图像介入 农村英语教师 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意识
许多英语教师都意识到,英语教学除了培养语言能力之外还应推动和促进学生习得跨文化能力的进程。实际上,国内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和教学的角度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研究,但极少量的论文涉及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李文娟针对上海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跨文化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但她主要关注的是广义的跨文化意识培训,忽视了受训人员作为教师的特殊职业需求。而“国培计划”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中小学师资培训,并没有为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向受训教师提供实用、有效、贴近课堂实际的跨文化培训呢?本文立足于此,探索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转型的大环境下,通过图像介入改善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质量,以帮助他们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能够成功地开展跨文化能力的教学。
一、图像介入的界定及其背景
图像介入指的是图像作为统一的符号资源介入某项实践活动并促进该项活动的完成。而图像对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介入则是借助教育信息技术把具有文化典型性的图像运用到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当中去,用图像营造文化氛围、构建文化意义、传递文化信息,发挥语言与图像协同、强化、互补的优势[2],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得益彰,以有效地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教学的意识。
农村英语教师在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符号学意义。他们面对的英语教学的生态往往是最差的,可能永远不会有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跨文化交际对于他们最多只意味着通过多种媒体,如书籍、杂志、报纸、电影、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等与其他文化进行间接的互动[3]。因此,他们在英语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量、最频繁也最具实质性的挑战是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图像介入为此提供了一种方案,它也是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种选择。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表征已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了以图像为中心,而且图像跨越了文字时间、空间以及文化间传播的局限,能够实现跨文化的直接交流,成为人们接触异国文化最主要的媒介。这些无疑提升了图像作为表义系统的功能,为其介入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创造了条件。
二、图像介入的理路
图像介入跨文化培训是基于图像的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因为图像也是一种表义系统,能够同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而且认识他者文化,图像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与语言协同互补,表达意义。
1.多模态教学的发展
当今的课堂教学日益强调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的选择和协同促进意义的构建和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不难发现,当今的英语教材已是典型的图文混合的多模态语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以及网络课程的建设使得文化以图像为载体更加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课堂上,拓展了意义表达的方式,促进了教师角色及其教学内容的多元化[4],影响着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中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更为全面的感悟并引发认知上的突破[5]。此外,多模态环境下的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6],改善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7]。可以说,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图像成为强大的符号资源介入课堂成为趋势。
2.文化的图像化传承
人类最早对生活、思想和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创造图像来实现的。比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图腾,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携带了某种典型的文化信息,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全世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获得相似的看法和相近的感受,而且考古学家更能通过图像与文字的互文性考察,从中解读出一个部落、氏族或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的文化意识。因此,典型的图像就是一种标志和象征,将某一时期的文化现象锁定并稳定地传承下来。这为通过图像认识和理解他者文化奠定了基础,而图像时代则恰好彰显了这种意义的表达。
三、图像介入的框架
图像介入为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提供了可能,但它必须要有务实的内容和目标。Trandis认为,跨文化培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跨文化交际培训,如比较文化差异性,了解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的普遍性,以及开拓文化维度和层次性;二是针对目标文化或行业的具体跨文化培训,如医疗卫生领域的跨文化交际[8]。这意味着,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既要有基础性,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又要有专业性,即跨文化教学意识的培养。其中,基础性体现在“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9],而专业性表现为“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9]。通常,敏感度有四个层次:感知文化特征、识别文化差异、理性分析和接受、文化移情和融入,最终形成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他方文化形成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自觉性是一种语用顺应行为,基于对文化差异的动态理解适时调整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树立这样的跨文化教学意识:语言和文化可以以一种整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语言形式与其文化内涵不可分离,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应该与相应的文化语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可以形成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框架。
四、图像介入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的分析
图像介入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培训就是通过跨文化意识培训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双向的视角,达到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理解的科学性,从而将这种意识投射到语言教学中去,实现语言处理的恰当性和得体性。
1.以图感知文化特征
文化是一个内容庞杂的概念,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文化事实、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而图像所具有的迹象性、相似性和象征性三个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文化事实和行为模式,再通过对行为模式的分析揭示出其中隐含的价值观念。比如文化图像能充分展示异文化中最生活的一面,如食品、时尚、节日和民俗,而且图像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避免了陌生术语的使用和意义提取时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可以实现不同受教育群体,如文盲和文人之间的信息共享。但图像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能够将异文化的特征充分展示出来,比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好莱坞电影及乡村生活等。这就是跨文化差异敏感性的第一层次,能识别表层的文化特征。不过,在展示文化特征的同时,要将图像与英语词汇结合起来,不通过汉语对等词在概念和语言形式之间形成直接的关联,以利于文化概念的形成和词汇的深度习得。
2.以图识别文化差异
跨文化敏感性的第二层次是识别文化差异,这需要跨文化的比较。通常,识别表层的文化特征并不难,难的是对隐性文化差异的理解。比如“dragon”和“龙”是对等词,容易让学习者迁移该词已有的文化内涵,而实际上二者在图像表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龙常被认为是凶残之物,隐喻为性情暴躁者,而在中国,龙给人吉祥之感,常隐喻为天子与才俊。因此,翻译对等词使得中国人无法从欧美的影视图像中感知中国龙的形象,也使西方对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文化感到困惑,而图像的介入正好可以发挥去蔽的作用。此外,图像也能够很直观地勾勒出中西文化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比如表达个人观点时的曲与直、人际关系中的集体性与个体性、权势距离的远与近等。图像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快地理解并有效地存储在记忆中。但这类图像的缺点在于过度概括,容易导致思维定势和文化偏见,忽视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进入跨文化敏感性的第三个层次:理性分析和接受。
3.以图促进文化理解与接受
理性分析和接受是指批判性地看待他者和我者文化,并非一味地否定或接受。因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相对落后,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容易出现弱势效应。在以图展示西方文化的时候也往往倾向于主流、光鲜的一面,易于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膜拜和向往,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症。而单从概念和术语上进行阐释又容易导致模糊性。因而图像介入跨文化培训要树立文化批判意识,不仅要呈现西方文化所谓高大上的一面,更应该呈现其日常生活的一面,不仅有英美发达国家的图像,也要有亚非拉等其他国家的典型图像,这有利于摈弃文化偏见、培养文化平等意识。通过图像文化的视觉冲击激发一种思考和反省,从而超越本族语文化的束缚,培养灵活、开放、多元的视野,能根据不同文化情境选用准确、恰当的交流方式[10],为语言的选择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准备。
4.以图展示文化移情和融入
文化移情和融入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这种能力没有在异文化里的长期生活体验是很难形成的。但作为跨文化培训,图像介入能有效地帮助受训教师形成概念基础,有心理上的倾向和知识上的储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华人故事”电视节目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华人融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不同于静态图像,视像更能把文化接触、碰撞、认识、理解、融入的全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展示出来,使受训教师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文化移情与融入。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创造的《英文方块字》和作曲家谭盾创作的歌剧《秦始皇》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中,英文方块字创造了英语的东方书写文化,而歌剧《秦始皇》则创造性地运用特有的东方文化元素表现西方文化主题,二者都不是“1+1=2”的文化拼图,而是“1+1=1”的文化融合。
5.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投射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图像介入,能够比较直观地帮助受训教师实现认知思辨上的跨文化转换,超越已有文化概念上的范畴局限,从而不通过直接的文化体验与冲突达到对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事、物比较科学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文化平等意识、文化多元意识、文化批判意识、文化包容意识以及文化融合意识等。而此举的最终目的则是将这种跨文化的投射和超越的意识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充分开发网络和教材的图像资源,为语言学习创造生动、有趣、立体的文化语境,使语词的形式与文化内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语教材中多模态语篇的出现和教育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词语的意义不再孤立地出现在单词表中,而是借助于图像更加动态地与语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词语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匹配,作为一个整体打包习得。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投资,而且为多元的学习方式创造了可能。
随着数字课程、网络课程的发展,多模态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这给在职教师的培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当今中学英语教材日益呈现出图文混合的语篇,英语课堂也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些改变着目的语语言输入的语境,由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变革。而图像介入为此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可以说,本文的研究更多的是启示性的,以促进教师对多元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思考,并为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2] 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3] 周毅,等.跨文化能力与中国英语教学[A].227,金立贤,Martin Cortazzi(编).中国学生的学习文化研究:技巧、意识和跨文化适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 郭万群.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3(1).
[5] 于广.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探析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6] 王梅.多模态与多元文化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2(1).
[7] 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5).
[8] 周婕,张卫东.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J].教学研究,2009(3).
[9] 陈琳,王蔷,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 叶洪.后现代批判视域下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新理路——澳大利亚国家级课题组对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探索与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1).
[作者:廖百秋(1976-),男,四川通江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汤红娟(1966-),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