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2016-05-14高东平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出台了许多政策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以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存在许多问题,而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活动 导向 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研究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就是教师素质。教师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出台了许多政策加强教师培训。但以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及其不足
教师培训模式就是一种方案体系,它为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各种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指导,以一定的培训理念为指导思想,系统分析教师培训的各个要素,建立一套教师培训方法,指导教师培训。目前在我国有多种教师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远程培训。远程培训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课程平台来实施。远程培训是一种新兴的教师培训模式,它可以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实现高效大范围的传播知识,并且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但该模式严重依赖网络,离开网络将不能进行。二是专家讲座式培训。把教师集中在一个场所,分成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在一定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培训模式的优点在于培训效率较高,大量的理念和经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介绍给教师。但在这一模式下,培训的内容完全由专家决定,这样的培训内容有可能不符合教师的需求,还有可能超越教师的接受范围,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三是参与式培训。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共同参与到培训中,培训教师不是绝对的主导,受训教师不是绝对的被动,二者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受训教师可以亲身体会合作探究学习,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四是校本培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本校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校本培训通常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单一培训形式的效果不理想
在教师培训中,如果采用单一的培训模式,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例如,只采用专家讲座式培训模式不能照顾到教师能力存在的差异,只注重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基础好的教师不能进一步提高,基础差的教师跟不上。只采用远程培训模式,教师都是在网络上接受培训,虽然打破时空对培训的限制,却增加了培训者与受训者的距离,这不是面对面的培训,教师不能有效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得教师的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发展。只采用校本培训模式,让骨干教师对在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骨干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方式不熟悉,另一方面自身的知识还不成系统,这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单一培训形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往往是顾此失彼,不能满足教师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便捷,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培训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单一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对教师能力培训的需要。
2.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
教师的能力基础是有差异的,他们想通过培训提高自己不同的能力,培训应该考虑教师在需求上的差异性,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该进行科学分类。而远程培训、专家座谈式培训、校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培训内容无差别、没有针对性,不能照顾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大部分培训内容都是与城市教师有关,农村教师或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内容的时候有很大难度,不利于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是城市学校的,偏远农村地区学校不适用这些案例,缺乏适合农村教学环境的案例,不能满足农村教师的案例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异的,他们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培训内容在设置的时候应该照顾到教师的不同需求,让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在现有教师培训模式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混乱
在培训中,学习活动设计不够科学和合理,受训教师参与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参与机制没有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不能保障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教师不能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培训效果的实现。例如专家座谈式培训,整个培训过程专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专家向教师灌输各种理念和经验,教师只能被动的聆听,培训缺乏交流和反馈,不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师都有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活动要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因此学习活动要能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在教师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渗透现代化教学的核心理念,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但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中,存在学习活动主体设计混乱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受训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4.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价
培训效果如何,培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训目标,教师是否在培训中获得了真知识、真能力,了解这些答案有赖于对培训进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保障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现有的培训模式大多没有系统的质量评价。例如远程培训中,培训活动是在线进行的,对活动的讨论和交流也都是在线进行的,由于网络课堂有充分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很难对培训质量进行控制和监测。在参与式培训中,受训者往往要进行分组讨论,尤其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很难评价谁对谁错,不能很好的监控培训的质量。教师培训的质量如何保证,这就需要针对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而在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有效的质量评价是缺失的,对教师的受训效果缺乏考察和评价,这些都使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障。培训活动结束后,其效果怎么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质量评价可以很好的监督培训活动,监督培训专家是否认真培训、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监督受训教师是否认真接受了培训、是否学到了东西。质量评价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及其设计
现有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种种不足,为了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创新,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即混合式教师培训。混合式培训模式综合了现有各种培训模式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是大规模教师培训的理想模式,它采用分级组织的方式,培训内容会根据教师、学科、地区等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与调整。近年来,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以混合培训模式为基础,以主题学习活动为核心,围绕主题活动开展探究式、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完成对教师的各项培训。这种混合式培训模式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时空自由选择的学习需求,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各种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培训的目标。
1.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结构模型
图1是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结构模型。通过该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学习主题贯穿于整个混合培训模式,根据主题学习活动安排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授课。骨干教师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参与式学习活动,既可以在线上(网络课程学习)进行也可以在线下(专家集中面授)进行这种学习活动。骨干教师把不同学校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成立校本培训小组,开展校本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指导,过程中可以让培训专家进行远程协助。培训专家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巡回指导,巡回指导一般都是针对教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在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结束后,培训专家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在下一轮培训中,根据反馈信息对培训的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改进培训过程,从而保证培训效果,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
2.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活动设计
在设计主题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要处处考虑如何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受训教师充分参与到主题学习活动中。培训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有一个适合主题学习的情景,这对受训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培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的主要任务。培训者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必要时对受训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分组讨论完后,培训者要对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实质上,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习模式不是固定的,学习者在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习方式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这给活动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即使这样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些基本步骤和程序,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的准备、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活动策略的制定等。
3.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过程
通过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构成了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的两个核心培训过程。骨干教师是一种国家级的培训,国家把从各个学校抽调的骨干教师集中到一起,对他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师培训。其实,骨干教师培训就是借助国家力量,为各个学校培养资源教师,所以骨干教师培训又称资源教师培训。接受完国家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成为学校教师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要发挥种子作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教给本校教师,组织本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让专家团队在线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受训教师真正掌握培训内容,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校本培训具体包括制定计划、分主题培训、教学应用等。
4.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的主题选择与确定
在主题活动导向混合培训模式中,主题是整个培训活动的核心,因此培训模式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和确定培训模式主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会使用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会播放视频文件等。二是知识深化应用阶段。教师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知识,提高能力。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日益流行,教师应该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三是知识创新阶段。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教学阶段,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和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我国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单一培训的效果不好、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混乱、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价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以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从教师专业出发,针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全面有效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系统过程。该模式从受训教师的差异性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教师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在教师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牛海娜.基于服务导向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2] 金彦红,徐斯佳,李华,徐丹.网络环境支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3] 梁琪,滕涛,刘刚,韩飞翔.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 陈晓娜.混合式学习视角下的成人教学变革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6] 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高东平(1976-),女,吉林松原人,吉林省白城市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