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而行 笔墨之趣
2016-05-14沈伟王敏
沈伟 王敏
专栏主持:
传统与当代,继承和创新,本土与全球,发展与融合。或许,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传达的。
湖北美术馆馆长
《天香组画》之二 阴澍雨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踏歌行——半遮堂水墨艺术雅集”,是数名志同道合且颇有成就的水墨画家在南京的一次展事。此番雅集,不必与古人一本正经、诗文唱和之举等同视之,盖取其行事随性顺意而已。画友同道,有约即来,相互点评,宾主言欢,随之散去,各忙其事,亦雅集之真趣也。
水墨画之实践,点划之间显性情,本身即有此种随缘、即性、适意、畅神之特色。先贤创制,由“成教化、助人伦”中解脱而出,引为个人体悟之手段,达成画意,曲尽幽怀。若纵观画史,此种解脱,本来之不易,复再纠结计较分外之想,依董玄宰之言,大约也是“其术尽苦”。
《白练图》 王平 纸本设色 33×33cm 2016年
然而提笔作画,人又不免“当随时代”,或苦求自家面目。近现代以来,苏籍画家或活动于江苏的画家亦代不乏人。以开一代艺术教育之风的“画坛三重臣”而言,徐悲鸿以西方学院写实画法为鹄,刘海粟之倡导印象主义,其影响之大岂能以道里计?建国前,极少出现以“新”冠名的画派,而改革开放之后,以“新”命名的流派和活动却日趋增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画坛仍然活力未减,以钱松喦、傅抱石为代表的金陵画家,承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在古人和造化、笔墨和性情之间进行取舍,作品古意新风,别开一面,成“新金陵画派”。同时期,林散之之草书,陈大羽、陈之佛之花鸟画亦如星光璀璨着整个时代。最堪称道的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坛崛起的一群精英打起新文人画派之旗帜,其主要根据地便在南京。这些画家多兼具诗书画之修养,重视传统功力塑造,在笔墨沉沦近三十年后又掀起复兴文人画的大旗。新文人画家中,以人物画追求古韵新声者有王孟奇、朱新建、周京新、刘二刚、徐乐乐等,所绘人物无论新旧,多夸张变形,放荡不羁,笔简意远,颇有几分魏晋名士做派的风神遗韵。山水以方骏,花鸟以江宏伟,将传统图式的古典气质与现代审美灵韵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带有显著个人图式的自家样式。事实上,新文人画派虽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非正式艺术团体,但其中有近半画家的艺术活动中心在南京,如果没有这个画家群体的出现,南京这座城市在当代画史中的地位会一落千丈。新文人画后,又有好事者以新工笔为名,将以江宏伟、徐累为代表或受其影响的画家群体推出,如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股劲旅,假以数年,未来的大师从中鹊起也未可知。
《静流》 范琛 生宣彩墨 69×35cm 2016年
《涉》No.6 白璎 纸本设色 60×40cm 2015年
在考据江苏文人画的传承时,如果能看到其背后的区域文化对绘画起的重要影响,我们就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抗及融合。借此观之:笔墨之道,自有传承,贵在创新,妙在意趣。此次雅集:白瓔、范琛、李宏禹、秦修平、佘松、沈伟、王平、徐钢、徐光聚、叶芃、阴澍雨、张岳、赵丽娜、赵少俨诸君,虽分处沪、宁、京、汉各地,然其水墨画日常之作,或言志、或抒怀;或关怀世相、或超然物外,且各有其固执之己见。画里画外,品性昭然,聚于一堂,也颇足可观。
经春入夏,景明物媚,南京半遮堂好事之主人起约,诸友朋相呼应答,遂有此次展事之呈现。一如“踏歌”而行:乘兴而至,尽兴而返,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