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慧:文学带我向前走

2016-05-14

民族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街棉田回族

我1993年在当地报纸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从此走上散文创作道路。我喜欢在工作之余,骑着我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走街串巷。特别想去的,串得最多的,就是回族小街了。因为自己是回族,所以对小街里回民的生活习俗、语言表达、特色文化,都熟识而亲切。

在小街,我用掺杂着阿语和波斯语元素的汉语,和乡老们交流谈话,我的散文里,也有着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精神内涵。

我游走的回族小街,同样有着独特风味的回族小吃,以不同凡响的美味,日日安抚小城居民的胃口。这样我就发现了摊主们不为人知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擅长做小生意的回族人,在这个食客和地盘都有限的小街里,同行的摊主,会选择轮流出摊营业。我停留在卖胡辣汤、牛肉盒子的小摊前,这个戴浅绿盖头的年轻姑娘,边稳稳地盛汤给我,边稳稳地告诉我,这半月她出摊,下半月另一个大嫂出摊卖胡辣汤。她说,有钱大家赚,有饭大家吃。只要有乜贴心,钱就用不完。“乜贴”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心愿、意图、决心,也称举乜贴。当小姑娘卖完最后一碗汤时,她竟然抬头唱起歌来,纯净的眸子,纯净的歌声,让整个小街纯净。回回,是一个轻物质、重精神的清洁的民族。

我喜欢在田间地头,将人和破自行车停下,听戴白帽的老人讲故事,讲远古,讲顿亚(现世),讲村庄,讲庄稼,讲你我他。

回去后,我就用文字在散文里讲他们的故事,用真心去思考,用真情去讲述,用真爱去表达。

文学带着我终于走出小街,走出民族,走出河南,走进新疆。

2014年10月、11月,我只身自费远赴新疆,深入到北疆棉区,采访河南籍拾棉工。新疆是我国最大棉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59.7%,2014年新疆又增加了235.1公顷棉田,因此迫切需求大量拾棉工。河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麦收过后,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而以周口地区居多。 拾棉工从中原到边疆,他们在异地的生活、生存情况,牵动着我追寻他们的脚步。在北疆农六师西湖农场,我同女工们同吃同住同摘棉25天,深入体察、了解到来自河南、山西、甘肃、云南等地拾棉工,鲜为人知的劳动生活、辛酸场景、动人故事,以及他们的幸福追求和甜蜜梦想。我在新疆玛纳斯等偏僻乡野,独自行走两千多公里,忍饥挨饿,风霜雨雪,艰难采访,深入调查,笔记6万多字,图片300多张,获得第一手珍贵素材。

我采访的女工中,有养家的主妇,有失恋的姑娘,有被拐卖的妇女,有减肥的少妇,有刚成婚的新娘…… 她们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为了爱情,更是为了生活得美好,在新疆的棉田,辛苦劳作两个多月。每天工作14个小时左右,每天每人弯腰两千多次,平均拾6000多株、摘两万多个棉朵,每天拾棉100多公斤。

还有一位我未来得及采访的大嫂,她在我到后的第二天去世,突发性心肌梗塞,一头扎在棉田里,再没有醒来,她为了生活,死在了追寻的路上……

回家后,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了散文《大雁西飞》,在《中国文化报》发表8000字散文《棉花朵朵开》。目前,我正着手写一本长篇散文集《棉花朵朵白》,已被中国作协纳为2016年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此书描述新疆广袤地域的风貌和棉田场景,真实地记录40多位新疆拾棉工的劳动生活,记写他们不辞辛苦拾棉劳作、食宿、病患、伤亡等的生存实况,写出他们的生活希冀,情感经历,美好追求,以及通过这些女工反映出中国农民忍耐、坚韧、仁厚、友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河南拾棉工为新疆的农业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用真情去触摸民众根脉,用脚步去找寻大爱的轨迹,用心灵去感知草根的冷暖,用良知去丈量人心的长短,用文字去抵达灵魂的深处,用情怀彰显人格的高下。

猜你喜欢

小街棉田回族
随笔·雨中小街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牧草盲蝽发生与为害的影响
基于移动GIS的棉田朱砂叶螨预警系统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走失的棉田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东京的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