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2016-05-14魏羽彤

智富时代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魏羽彤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崭新的时代,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新时代的召唤,我党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构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一、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的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下的新时代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社会背景自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源于农耕经济,基于农耕经济形成的小农思想、中庸思想、封建礼教思想对新时代现代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农耕经济形态意识中勤劳、智慧、勇敢、忠孝、仁义等等的文化习惯对现代社会发展仍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可取部分,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精神内核。但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可取部分提取出来,并进行科学的运用呢?笔者认为科学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是最佳选择。这是一条通向文化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也是一条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之旅。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的中国新文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旗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的重要精神内核。每个中华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汇集在一起就是“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思想空前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新一代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为中国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一)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辩证法以及唯物论,虽然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哲学因素体现不是很明显,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但是其中的朴素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却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一方面,春秋时期《周易》已经出现朴素辩证法的阐述。例如:“对立”、“物极必反”等词语的出现就是最有利的证明。老子也认为世间存在着很多对立统一的事物,并且这些事物的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周易》,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说道: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认为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即对现存形式的暂时性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即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从马克思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马克思的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维是不彻底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君王对于朴素的辩证法的运用。另一方面,“阴阳五行说”、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唯物论思想最好的证明。到了西汉董仲舒认为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并有着不被人类意志所改变的运行规律。而在马克思的眼中,唯物论既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物质与意识的区别,也强调二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更加注重世界客观的运行规律。比较看来,马克思的唯物论更加彻底,但传统文化中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存在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诸多帮助。

(二)社会理想的相似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未来社会有着多种多样的想象,但只有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相同之处。大同思想中所描绘的太平盛世以及和谐社会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重要地位,大同社会也影响着中华儿女对于未来的向往。但是这种理想社会中存在诸多主观以及空想的因素,但中国人长期受到这种理想社会的影响,使得大同社会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部分。进而当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共产主义理想带入中国社会之后,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所描绘的未来世界,并为之奋斗。

(三)对重民思想以及和谐社会的推崇

重民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君王在治国方针中所采用的通用思想。管子在治国方案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孟子也有“民为贵”的言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传统思想已经深入民心,它昭示了中华民族对重民思想的重视。在马克思那里也明确表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从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和马克思的群众观点的精神内核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两者能够结合的可能性。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人合一十分推崇,和谐社会已经深入到中华儿女的思想深处。加之自古以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思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则着重强调人化自然以及人同自然界的内在同一性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一致性,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加是我国文化力量发展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引,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并且坚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地位。在思想深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真正领悟,并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进而将理论转换为实际,实现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具体来说,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之外,更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既要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又要在结合的过程中将不合理的部分剔除,进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利部分不断放大,才能使得传统文化中的有用部分有效地促进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只重视批判不重视继承就会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立足的根基。但是毫无思考,盲目的将传统文化都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更是违背了辩证法思想。所以,我们要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缔造。另外,当下世界处于多元化发展之中,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只有坚守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的汲取外国文化,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蜕变。作为中华儿女也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以及哲学因素不断的提取,进而有效的继承与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在新时期我国应该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而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为我国新时期各方面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教育部社科司.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6]田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新时代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